少年强则国强的事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司马迁:发愤著书传后世

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立志担当书写历史的责任。20岁时,南下壮游,为写作积累了很多实地考察的资料。41岁时开始着手写《史记》,期间受李陵案的牵连,遭受宫刑。司马迁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十数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这部了不起的巨著。在给友人的《报任安书》里,司马迁书写了自己立志著史的决心。

2、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幼年就很仰慕同乡的先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立下志向要和他们一样做个报效国家的忠臣。矢志苦读,20岁状元及第。蒙古入侵南宋,文天祥率军勤王,兵败被俘,拒绝了元军的反复劝降,从容就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时写下的诗作,激励了无数后人舍生取义、以身许国。

3、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的事迹垂范后世,明代的于谦年幼起即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他的画像悬于座前。明英宗在土木堡兵败,为瓦剌人所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固守北京,击退了瓦剌军队,并迫使瓦剌放回英宗。于谦为人刚直,节俭奉公,遭到很多讲求私利的人忌恨,在明英宗复辟之后,被杀害。于谦的《石灰吟》正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4、班超:投笔从戎震边陲

东汉班超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有一天抄着抄着就把笔一扔,慨叹“大丈夫应该效法张骞、傅介子在异地他乡立功,以求封侯,怎么能长期埋没在笔砚之间呢?”班超后来出使西域,威震边陲,名垂千古。

5、周处: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国时期的周处年少时任侠使气,为祸乡里,邻里都很厌恶他。后来幡然醒悟,找当时名士陆机、陆云两兄弟求教,陆云对他说:“古人珍视道理,早晨知道道理,晚上死也甘心,何况你还有前途可言。人只愁志向不立,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彰显呢?”周处受教,从此浪子回头,成为一代名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毛泽东从小就把少年强则国强终身奉行,少年时期不甘于继承父业做一个小作坊的老板,虽然年纪稍大,但是也跟着年幼的孩子一起上学,“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锻炼身体,学习知识,为了后来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梁启超12岁中秀才,偶然一次机会,读到《瀛环志略》,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从此他便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识了康有为。之后跟随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是梁启超也是变法中的先锋,对今后的中国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鲁迅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立志学医。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后期看到中国的现状不是体质问题,而是精神贫瘠,果断弃医从文,与一切的封建残余作斗争。

    李世民16岁指挥并亲身参与长安战役、西北战役、山西战役、洛阳战役等等,突显他的作战才能,后期发挥治国的才能,在中央官制上为三省六部制,在选官制度上为科举制,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地方制度上实行道州县行政体制,把大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昌盛兴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