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丹青会用“沮丧”来形容余秋雨?

如题所述

陈丹青之所以会用“沮丧”来形容余秋雨,这是因为余秋雨是一个官员,一个被圈子固定住的文化学者,所以他就像是一个学校里的三好学生那样的乖顺。



其实关于对文化人的定义,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就是大家对于知识文化掌握的一种理解。但在文化人自己的交流圈之中,像陈丹青对于文化人的理解,那就不一样了。

说起余秋雨也许有的人不知道,他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理论家、散文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余秋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余秋雨长期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考察与研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真的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

可是陈丹青对余秋雨的评价不怎么好,他对自己的形容是一个不符合时代化的文化人,首先他表示了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自己是一个不配合体制的文化人。而就这简单的一点,就有意的把自己和余秋雨,还有于丹这一类的文化学者给区分开来。陈丹青甚至还表示不能用有没有问题来形容,只能用沮丧来形容,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陈丹青甚至还毫不夸张的表示我是会骂街的,但骂街不是疯子,我比谁都清楚!不具有“站出来”的精神,这一点他是看不起的,更不能用文化学者来形容。看来他的脾气很大。

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不同造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3

陈丹青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文人,也是一位走出体制禁锢的绘画艺术家,所以面对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余秋雨,他才会用“沮丧”来形容余秋雨。因为陈丹青认为余秋雨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人,余秋雨没有为具有对立性的社会问题发声。

陈丹青会为一些具有矛盾性和局限性的问题发声

陈丹青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画家,但他一直都保持着初心,他想要成为一名言之所向心之所至的文人,他的言论即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可能会有一定的尖锐性,但是却总能直击问题的本质所在。

正是这样一位敢说话、要说话、说真话的文人,毅然辞去了当时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因为陈丹青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应这种拘泥于规则的环境,主要还是当时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太死板了。在当时只要文化成绩不达标,即使专业成绩再好都是不能呗破格录取的,哪怕文化成绩只差一分都不行。

作为一位惜才爱才的画家老师,面对一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痛心,他痛心于体制的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更痛心于绘画人才的埋没和流失。于是他辞职了,以一己之力和鲜明的态度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正是因为陈丹青敢说敢做,所以面对一直温和平缓的余秋雨,陈丹青是极为沮丧的。他沮丧于余秋雨的不发声或者发声不到位,又沮丧于余秋雨虽然和自己一样是文人,但却没有类似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快意和洒脱。

陈丹青认为自己和余秋雨并不算是真正的一路人

其实陈丹青用“沮丧”来形容余秋雨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陈丹青是那种洒脱快意的性格,面对问题和矛盾他总能一针见血的直抒胸臆。但是余秋雨却大有不同,余秋雨一般不会跳出体制外发声,更不会提及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

这就像敢说敢做的人看不上胆小怕事的人一样。陈丹青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是不会欣赏余秋雨的行事态度的。“沮丧”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失望,毕竟像陈丹青这种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人真的太少了,所以陈丹青产生了一种沮丧感,沮丧于文化团体中再没有和自己惺惺相惜之人。

而余秋雨和陈丹青年龄差别不大,双方可以说是同一个时代和环境中的人。余秋雨的性格偏向于传统内敛,而陈丹青的性格则更加的自由和包容。这就像新与旧的碰撞,互相都各有其价值和珍贵所在。陈丹青原本以为和自己同一时代走出的余秋雨,会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达到一致。

没想到,面对教育体制和社会问题的沉疴,余秋雨的发言完全不符合陈丹青的预期。此时的陈丹青终于明白,自己的这条路上,出了自己以外再无其他行人了。所以陈丹青既觉得余秋雨沮丧,同时又沮丧于自己孤独的踽踽独行和形影相吊吧!

第2个回答  2020-01-18
《历史的暗角》——余秋雨 (节选)
文痞其实也就是文化流氓。与一般流氓不同的是他们还要注意修饰文化形象,时不时愿意写几笔书法,打几本传奇,冒充一下学术辈分,拂拭一块文化招牌,伪称自己是哪位名人的师长,宣扬自己曾和某位大师有过结交。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一点文化品格的基本经纬,因而总要花费不少力气把自己打扮的慷慨激昂,好象他们是民族气节和文化品格的最后代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今日义士。
  他们有时还会包搅词讼,把事情搞颠倒了还能蒙得一个主持正义的美名。
  作为文人,他们特别知道与论的重要,因而把很大的注意力花费在谣言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在古代,造出野心家王莽是天底下最廉洁奉公的人,并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是这帮人;在现代,给弱女子阮玲玉泼上很多赃水而使她无以言辩,只得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自尽的也是这帮人。这帮人无德、无行、无耻,但偏偏隔三差五地要打扮成道德捍卫者的形象,把自己身上最怕别人说的特点倒栽在别人身上。他们手上有一支笔,但几乎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像模象样地做过什么,除了阿谀就是诽谤。记得一位阅世极深的当代艺术大师临终前曾经颇有感触地说:“一个文化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做成任何一件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业而居然还在文化界骗得一点小名,那他到老也只能靠投机过日子,继续忙忙颠颠地做文痞。”文痞型小人脚跨流氓意识和文化手段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特别具有伪装,也特别具有破坏性,因为他们把其它类型小人的局部性恶浊,经过装潢变成了一种广范的社会污染。试想,一群街边流氓看到服饰齐整一点的行人就丢石子、泼脏水、瞎起哄,这种很容易看出来的恶行如果由几个舞文弄墨的人在哪本杂志上换成文绉绉的腔调来干,有多少人能看出来呢?
  说不定都被看成是文艺批评和艺术讨论了。
第3个回答  2019-11-20
陈丹青也好,王朔也好,都没余秋雨的名气大。他们像水塘里的青蛙爱蹦哒,鼓噪。秋雨则静静的,默声不语,也不去评论谁。谁的徳性好,修为好,一目了然!
第4个回答  2019-11-14
因为何陈丹青会,觉得余秋雨虽然是一个文学家,但他也是个官员,这样的人物是写不出来好的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