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1
(一)提高了词的地位.把词的功能提高 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南宋胡寅《酒边词 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 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 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 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二)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 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 儿雌声学语较工拙."也有对苏词贬低者, 如陈师道认为苏轼词"如教坊雷大使,虽 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苏 词为"句读不葺之诗".

(三)拓展了词的内容.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都 被苏轼引入词中.所以,刘熙载说"苏轼词颇似老 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以情词为 例,苏轼以前局限于男女情爱,但缺乏真情实感. 柳永有所革新,但未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苏轼不 仅写爱情,如《江城子》(记梦),而且写友情, 如《念奴娇》(赠朱寿昌),政情,如《沁园春》 (赴密州马上早行),兄弟之情,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爱国之情,如《江城子》(密州 出猎),怀古之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宿彭城燕子楼),咏物词,如《水龙 吟》(似花还似非花),田园词,如《浣溪沙》 (石门道上谢雨归)等等.

(四)创立豪放与旷达词风.豪迈,雄壮,奔放, 疏狂,高旷,旷达之风格由苏轼始.一如俞文豹 《吹剑录》所说:"柳耆卿词,只合十七八女孩 儿执红牙玉版,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东州壮士抵掌顿足,吹笛击鼓以为节,歌大江 东去."豪放,是明朝人对宋词流派的划分.其实,苏轼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狂放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特立独行.如《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行香子》(清夜无尘)等.黄庭坚说苏轼词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刘熙载说苏轼"具有神仙出世之姿",王国维说"东坡之旷在于神",就是指苏轼词不黏滞于物的超旷格调.

(五)突破音律限制.

参考资料:宋词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