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粘滞系数时,小球表面为什么要被待

如题所述

这是由于有气泡形状会变,粘滞力公式不适用。


由于实验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假设了小球在无限广的液体中,而实际上是在有限广的液体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应当使小球四周受力对称,故应在中心处落下,否则,将会增大系统性误差。

不可以让小球在靠近筒壁处下落,因为这个实验是在装液体的筒直径无限大的假设下做了,当小球靠近筒壁边界就会起作用,原来的假设就不成立了。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由于各种因素会造成少许的误差,这些因素必须去了解,并有效的解决,方可使整个测量过程中误差减至最少,测量时,造成误差的主要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误读、误算和视差等,而误读常发生在游标尺、分厘卡等量具.游标尺刻度易造成误读一个最小读数,如在10.00 mm处常误读成10.02 mm或9.98 m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8
这是由于有气泡形状会变,粘滞力公式不适用。
让小球贴近液面下落,测量其经过测量区域一定距离的时间。
然后再将小球液面上面一定高度处下落,测量通过同样距离的时间,若两次时间相同,则可判断小球在作匀速运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