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

如题所述

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还并未出现人类。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着另外一种说法,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也有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关于世界到底是先由什么构成的,各国的哲学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开创了自己的认识。

总的来说,世界本源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个日趋复杂的世界体乃至宇宙,到底是先由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因此,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何为第一性(物质还是意识)的大讨论,也因此产生了两种党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学者认为世界是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了意识,是物质决定意识,另外一学派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先有意识,然后才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正是因为对此的探讨,出现了两种派别。

那么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又有不一样的说法。首先,唯物主义主要有三种类型。因为,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是为何还会产生三种类型呢?他们的划分依据又是什么呢?之所以有这三种类型是因为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由一种或几种实物组成,比如,在我们古代时候说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或者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把世界的本源比作一种实物“火”,还有古代的阴阳、气等学说以及形神说。尤其是形神说对于很对的学说来说是最容易理解为唯心主义思想,这其实是错误的。并不是说看到“神”这个词就一定是唯心,一定要弄清楚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然后再进行判断。比如这里的形神说,有这么一句话“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里所说的“神”不是指上帝,而是精神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为人的肉体存在而精神存在,人的肉体不存在精神也随之消亡。所以在这里首先是先肯定物质然后才有意识,是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和半截子唯物主义,这种说法是源自他的缺陷。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谈到这三种类型是对“物质”认识不同而产生了,那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是把物质当作什么呢?因为,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在认识过程中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所有的物质都是“原子”构成的,因为把原子比作是世界之砖。其实慢慢科技再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知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是夸克和轻子。那么,是否还有更小的单位呢?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现有技术还未能够发现。对此,这种认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那么,就有三个缺陷,分别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这里尤其是要注意形而上学性,所谓形而上学是指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这种观点刚好跟辩证法是相反的,那么,形而上学性的这种思想在我们生活中是否存在呢?但然,哲学本来就包含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总结。在生活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的现象。所以你会发现也有很多痴情的男生在疯狂追求女生过程中,而且恰巧这个女生不喜欢这个男生,我们一般能够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哼,我非这女的不娶”,好了,这样的一种想法是不是形而上学呢?当然,有时候我们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是的,哲学其实并不是抽象难懂的,其实它就是源于生活。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中的“物质”再也不是某种事物,只要是客观实在的即是物质,也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那么有一个疑问了,马哲中的物质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类呢?当然不是同一类。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哲中“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要客观实在的就是“物质”,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物质是马哲中“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已。

所以,经过许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不停的实践,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成就,也打破原来一直的神学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9
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
世界观、自然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解释。如: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天人合一”出发,朝着“天人互泰”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人类文明的别样绽放。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律、同心、同气……等关系。思想核心:万物合一。因此,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思想核心:万物互泰。因此,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当下的难题和困惑。故“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世界观、自然观。(文/啠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