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如题所述

茶学专业属于农学类,是文理科都招,从2021年各省份招生计划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是把茶学专业放在文科(历史)和理科(物理)中进行招生,所以该专业属于文理科都招的专业,如安徽农业大学


                                   

专业介绍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叶既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产业。为了加快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步伐,改变过去茶叶专业人才一直依靠外省农科院校培养的状况,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1973年开始招收首届学生。1996年被批准为茶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1997年开始招收茶学硕士研究生。办学三十五年来,茶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促进云南茶叶优势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05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茶学(茶艺茶道)专业,实行文理兼招,于2006年首批招收学生29人;并在全国招生,扩大了学生来源。目前,茶学专业已形成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在认真办好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农业推广硕士、在职教师硕士)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办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班;专业知识培训班;招收函授生、外国留学生。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进程,茶学专业将显现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茶学专业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遗传学、田间实验与统计分析、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树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综合利用、茶文化学。

可以查考到的中国最早的茶学课程是在三十年代于广州在中山大学开设的。

学科兴起

生产的发展和加工及品饮方式的简化,使得散品饮这种“简便异常”的生活艺术更容易,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植根于广大民间,从而使得之品饮艺术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转变为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有散的兴趣,并逐渐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结合起来,才为中华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使得传统的“文士”对品饮境界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初社会不够安定,使得许多文人胸怀大志而无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于棋琴书画,而正可融合于其中,因此许多明初人都是饱学之士。这种情况使得明代著极多,计有50多部,其中有许多乃传世佳作。夏树芳录南北朝至宋金事,撰《董》二卷,陈继儒又续撰《董补》;朱权撰《谱》,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蘅在前人的基础上撰《煮泉小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撰写《寮记》,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张源以长期的心得体会撰《录》,自不同凡响;许次纾写《疏》独精于理;罗禀自幼喜,便以亲身经历撰写《解》;闻龙撰《笺》;钱椿年、元庆先后编校《谱》等,在这些人与书中,失权及其《谱》尤有杰出贡献。

学科创立

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尊为“茶圣”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茶学家,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传记》;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与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几乎全部被他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所淹没了。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唐以后的一些文学著作中,虽然一直把陆羽总也列为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多数都是“有名无实”,一带而过。这一点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专重茶学及其茶业贡献的现象。无疑,对陆羽在茶学和茶业上的贡献,是主要和需要作重点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这一方面。为了促进中国陆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特疏简以往对陆羽茶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侧重从陆羽的时代环境、思想和社会地位、以及他茶学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陆羽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对他后来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其情况基本如《新唐书》和他自己所写的“自传”所说:他是一个弃婴,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寺僧所收养,及长,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他先藏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天宝中,一次和一些演员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为太守李齐物发现,得助弃伶从学,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对于这点,过去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绍,也无分歧。这就是说,对陆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飘泊为伶的社会生活,是清楚的,这里也不再详细论及。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疑义和过去未见讨论的问题。

要涉及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陆羽的生卒谈起。关于陆羽的生卒,史籍的记载是不怎样明确的,只是讲“不知所生”、“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似乎对陆羽的生年死日,谁也没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中国已故的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对陆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万国鼎考证,他认为陆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结束以后,中国茶叶界随着全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陆羽的生卒,掀起了一个探讨的热潮。如陆羽的生年,就笔者所见,就有大历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后不同的说法。尽管上列诸说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笔法,但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且都未列举多少信据,所以,现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研究内容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中国古代的《茶经》就不是茶学著作。应该是那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茶科学的集中体现,是当时的最高水平。

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文字很多,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对茶进行研究的却是较少的。除《茶经》以外,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茶作了一些科学性的描述。

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学方面的东西到是非常多的,诗歌、歌舞、茶馆等等都应该属其中。

专业开设

在世界产茶国中,只有中国有以茶叶科学为专业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不仅培养中专生、大专生以及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于60年代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80年代中期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

茶学专业(茶艺茶道方向)主干课程:食品营养学、茶叶加工学、茶叶贸易学、茶艺茶道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综合利用、茶文化学、民族茶艺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茶树栽培与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机械、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经济管理与营销,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茶艺茶道、茶文化经济、茶文化与贸易。


                                   

就业方向

茶业类企业:茶树栽培、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检验、茶叶贸易、茶文化推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