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之一,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医领域为奠基基石。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相生相克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特性,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临床辩证五行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春生、夏荣、秋收、冬藏被称为四时,描述天地间“生、长、化、收、藏”的自然变化。
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的影响,在针灸、诊脉中都形成了“四时脉法”和以“四时”为理论依据的针刺方法。阴阳之说在古代医学领域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在辨证论治中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