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常出现年龄的代名词

如题所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1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男孩8岁称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至出嫁称梅之年,至30岁称半老徐娘。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1698.htm
第2个回答  2013-12-21
年龄的别称

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有着绚丽多彩的语言之花,年龄的别称是其中一奇葩,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精品。

以“襁褓”借代未满周岁婴儿的年龄。襁褓是包裹婴儿的布或背负婴儿的袋布。这是以婴儿身上必有系带物这一特征借代婴儿的年龄。如《论语·子路》中有“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句意即“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背负着婴儿到来了”。

以“孩提”借代二三岁儿童的年龄。《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的“孩提”指可以提抱而未能独立行走的儿童。现在俚语中也有“手里有孩提,才知当初父母时”的俗语。有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以“总角”、“垂髫”借代幼年儿童的年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总角”指小孩头上扎起像角一样的束发。这也以小孩身上的特征借代四岁到七八岁孩童的年龄。《桃花源记》中所说“黄发垂髫”的“垂髫”指小孩头上散垂下的头发,也以小孩头上的特征借代小孩的年龄。

以“豆蔻年华”借喻少女的妙龄。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意即芳龄十三多岁,身姿轻盈漂亮的歌伎好像南方豆蔻花一样美丽可爱。现也已用“豆蔻”泛指青年男女的青春岁月。

以“及笄”借代十五岁少女的年龄。《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句,意为古代女子到十五岁时行冠礼,用竹笄束起头发。后人相袭沿用,习惯以“及笄”称女子十五岁妙龄。今古相承,用乘数借代积数法,沿用在年龄别称上。如“二八佳庆”借代庆贺十六岁生日节,也有以“三五”借代十五岁,以“二九”借代十八岁芳龄。

以“弱冠”、“加冠”、“冠”借代成年人年至廿岁。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句,袁枚《祭妹文》中有“予弱冠粤行,汝犄裳悲恸”句,《论语·先进》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的“加冠”、“弱冠”、“冠”都指男子到了廿岁束发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期了。

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依次借代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论语》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句,意为:(因为)我十五岁立志向学,(所以)到了三十岁时,就能独立工作,且有独立理解(复杂)问题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到了四十岁时,在复杂事物面前,就能识别是非、善恶、真假,不受其迷惑,到了五十岁时,就能懂得主观思想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古人也以“半百”、“知非之年”指代五十岁。

以“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借代老年人的六十岁。《唐事纪事》中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句和古祝寿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句的“花甲子”、“花甲”皆指代六十岁。这是来自夏历(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年叫甲子年,而第六十年叫癸亥年,周而复始,另起一轮的第一年又叫甲子年。故称“循环落落如弄珠”、“花甲重开”。

以“黄发”借代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即花白头发的老人。

以“下寿”、“中寿”、“上寿”依次借代六十、七八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左传·�之战》中有“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句,“中寿”指代七十到八十岁。古人以六十岁为下寿,七十岁到八十岁为中寿,九十岁为上寿。

以“耆”借代六十岁以上的年龄。如《礼曲·礼上》中有“六十曰耆”,《荀子·致士》中有“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以“耄耋”借代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老年人的年龄。如“耄耋之年”。《左传·僖公九年》中“以伯摆动耋老,加劳”一句中的“耋”指七十至八十岁。《礼曲·礼上》中有“八十九十曰耄”一说。

“期颐”则指百岁。“期颐”意为期望保养(调养)。可见古人能活到百岁者很难,极稀少。如“当今之世,期颐者少矣”,意即现在世间人,能活到百岁的极少了。

从以上的这些说法可见三点,首先,古人非常崇尚老年人,深知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后人的事业成就,就是在前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的。故对老年人年龄的别称特别多,也特别优雅、形象。

其次,古人善于从事物的本质特征上,用借代、借喻手法给各个年龄段起美称,令人望而晓之,见而知之,想而得之,用而准之。

最后,各种别称都典雅脱俗,形象生动,令人易记难忘,既富有特征特殊性,又有约定俗成性。只要具备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世代相传,并按其规律创新。
第3个回答  2013-12-21
古稀,七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