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作用与功效?

如题所述

甘草的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组成】 薄荷叶9~12克,甘草3~5克, 绿茶5克,太子参10克,开水500毫升。
  【功用】发汗解表,疏风散热。
  【主治】①风热感冒,头痛咽疼,发热无汗。②发作性头风头痛,如神经性头痛。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0多分钟,滤去渣滓,加白糖适量,调匀饮服。于1日内饮尽。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用。
  【按语】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全草,性味辛凉,主要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薄荷酮、薄荷脂、莰烯、柠檬烯等,药理研究表明具有解痉、退热及清除呼吸道粘膜分泌物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膈,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减少瘛,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甘草生用,清火解毒,调中缓急,稍有益气之功,故李东垣说它“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本品与薄荷同用,一则可缓薄荷发散之力,以免发汗太过,一则可助薄荷缓急止痛,所谓“急食甘以缓之”之意。
诃子甘草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诃子9克,甘草3克,白糖、茶叶各适量。
  【功用】清肺利咽,敛肺下气。
  【主治】①慢性单纯性喉炎,咳嗽失音,属肺有伏热者。②嗓音工作者,咽喉疲劳太过,而致声音嘶哑者。
  【制法】上药研末共置保暖杯中,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左右,加白糖或冰糖适量(根据患者的好恶而定),频频代茶饮。每日1~2剂。
  【宜忌】外感风寒之“暴瘖”者忌用。
  【按语】诃子性平,味酸涩而苦。酸涩能收,苦能下泄,故可敛肺下气。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清肺利咽,为治疗声音嘶哑之要药。南京中医学院教材《中药学》说:“诃子功能收涩,又能清火解毒。其治肠,古方多煨用,以治久泻久痢滑脱之证;近代还用治暴痢急性菌痢,因其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此为临床应用之发展。其治肺则生用,治久咳久喘。取其敛肺之效;治咽痛音哑,则取其清肺利咽之功。”甘草、绿茶均能清热解毒、化痰利咽,加之白糖润喉生津,故本方确为治疗“主治”所列疾患的良剂。考本茶剂仍刘河间《宣明论方》之河子汤加减而来。《中国医学大辞典》“诃子汤”条说:“刘河间方。功用:治失音不能言语。药品:诃子4个(半生半炮),桔梗1两(半生半炙),甘草2寸(半生半炙)。用法:研为细末,每服2钱,童便1盏,清水1盏,煎五六沸,温服,甚者不三服愈。或用诃子4个(半生半炮),甘草2两(半生半炙),研为细末,每服1钱七,加沙糖1小块,清水5盏,煎至3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桂枝甘草茶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温补心阳,和营益气。
  【主治】风寒感冒,发汗太过.见心悸,热气,甚者身为振振摇动,脉数不静,或大或小者。
  【制法】将二味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分2~3次饮用。每日1利
  【宜忌】风热或湿热证,发热,尿赤,舌苔黄者忌用。
  【按语】据《本经别录》己载,桂枝能“温筋通脉”,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在《伤寒论》中,无论“心动(悸)”或心下“冲逆”,都要用枝枝、甘草二味。从病理上讲,心悸或心下冲逆,都与血行不调有关。本方用于伤寒(类风寒感冒)发汗太过,导致营血周流行失常。心主血脉,营血郁滞,势必出现心悸症状,故以桂枝、甘草二味温通经脉,条达营血。近代会人据此机理,用了病毒性心肌炎之心律失常(过缓性),取得较好的疗效。
地龙甘草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干地龙2份、生甘草1份。
  【功用】清热、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
  【制法】地龙、甘草按比例,研成粗末,每次3~4克,用开水冲泡,盖闷15分钟,连渣饮下。每日2~3次。
  【宜忌】寒痰性哮喘忌用。
  【按语】地龙学名蚯蚓,以“白颈”者为佳。本品味咸,性寒。能清热、平肝、定惊、止喘、通络。《科学民间药草》说它:“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动物实验表明,广地龙的90%醇提取浸膏,能明显增加大白鼠和家兔气管肺灌流量;能对抗组织胺和匹罗卡品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使其流出量增加2~3倍以上。其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为琥珀酸,也有认为其有效成分可能是6-羟基嘌呤。临床报道,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和1O1例的统计,前组显效为25例(占48.1%),后组控制不发44例,显效17例,共占66%。据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对辨证为“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的疗效较满意。同时还观察到使用地龙粉或注射液期间,未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但对高敏体质的患儿使用此注射液时应提高警惕。本方采用粉剂口服,并配以生甘草(因其具有皮质激素样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故使用时)更为安全可靠。
赤芍甘草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赤芍15克,生甘草5克,绿茶2克。
  【功用】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血栓性脉管炎,症见患肢红肿灼热,疼痛难忍,间歇性跛行,在表皮可触及索条状硬变的静脉。
  【制法】绿茶预置盖杯中,再将余二味用清水适量,煎沸后,冲泡茶叶,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血虚有寒、患肢发冷者忌用。
  【按语】血栓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好发于四肢远端小动脉,尤以下肢为多见。由于血管闭塞引起患肢疼痛,局部动脉搏动减弱,最后坏死而脱落,故中医称为“脱疽”。方中主药赤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抑菌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甘草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二味合用,名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主治脚腿挛痛或腹痛的名方。绿茶含咖啡因,能松弛平滑肌和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有利于改善血管运动功能。本病发展缓慢,易于复发,如用此方常服,可收到防、治双重效果。
绿豆甘草茶

  【出处】《食物中药与便方》
  【组成】绿豆6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毒蕈中毒。
  【制法】取绿豆60克,生甘草15克。共研为粗末,纳入热水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30分钟。频频代茶饮用。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1剂。
  【宜忌】凡食入有毒菌蕈或有机磷农药(如农药1605)时间在3~4小时以内,毒物的大部或部分尚未进入肠道或未被完全吸收,应按急救常规,用盐水或绿豆汤反复多次洗胃后再服本茶剂。
  【按语】绿豆配甘草煎汤频服,是中医常用的解毒方。绿豆甘寒无毒,有清凉解渴,中和解毒的作用,是用于食物中毒、药草中毒、金石药中毒的佳品。《本草纲目》说:“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景岳全书》称它“性非苦寒,不伤脾气,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泻,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生甘草泻火解毒,《别录》谓其“解为药毒”,《本草图经》说它“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实验研究表明,甘草含甘草酸和甘草甜素等,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有抗炎、抗变态反应、解毒等多种功效。但农药中毒,病情危急,宜中西医结合抢救以上信息由爱茶网收集整理fjteaw.cn来源于网络。
银花甘草茶

  【出处】《实用中医内科学》
  【组成】甘草60克,银花3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毒蕈中毒。
  【制法】上药捣碎,置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分钟。代茶频频饮用。日夜各1剂。
  【宜忌】本方适宜于轻症中毒者,若中毒之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按语】方中生甘草清热解毒,为解诸毒之要药。银花甘寒,功能清热解毒,不仅是温热病及痈肿疮疡之要药,亦可用于毒蕈中毒。如《中国医学大辞典》忍冬花条下就有“解野菌、轻粉毒”的记载。《野菜食疗偏方》一书说:“金银花的茎叫忍冬藤,生用它绞汁吃,可以解毒,宋人张帮基的《墨庄漫录》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在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有几个和尚,在山间采了一丛蕈子吃下肚去,到了深夜,几个和尚突然肚痛起来,呕吐不止。有三个和尚急忙跑出来,到山坡上采来‘鸳鸯藤’(忍冬藤)生吃下去,结果平安无事了。几个不愿吃‘鸳鸯藤’的和尚终因呕吐不止而丧生。”本书同时列一偏方:“治野蕈中毒:金银花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第2个回答  2014-05-18
甘草性味甘平,主要是补脾,清热,缓急,润肺,调和众药,大量长期服可引起水肿,高血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18
甘草味甘性温,炙则温中,生用谢火
第4个回答  2014-05-18
化痰,止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