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食品标签来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

如题所述

产品包装上的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本包装图案仅供参考”的小字提示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就像一位朋友明明是因为看到酸奶罐上的大个草莓才把酸奶买回家,结果在吃的时候,却连草莓的影子也没看到。所以,在被诱人的图片吸引之后,还是按捺一下馋馋的感觉,看看它的名字和配料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样吗?招式2:不要想当然。现在如果说出几款特别受小朋友欢迎的乳饮料的名字,可能有不少妈妈会说:“啊?它们是饮料吗?我一直把它们当奶给孩子喝!”这样的“误会”很可能是因为产品或者“很营养”或者很富童趣的名字,以及健康、阳光的电视广告给妈妈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于是,在拿商品时,就更不怎么去看被缩得很小的产品的“大名”——“饮料”二字了。招式3:一慢、二看、三购买。“小跑式购物”虽说节省了时间,但也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来不及细细挑选。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在出门前列出购物清单,在逛的时候,直奔“主题”。不过在挑选时,还是要停下脚步,仔细看一下食品标签给我们的提示,尤其是先要在“食品名称”处,多停留几秒,搞清楚食品的真实属性。二、看配料表招式1:检查一下是否名副其实。在搞清楚食品名称之后,最好再看一眼配料表,看它们是否相符。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有些果汁包装上是诱人的水果图案,孩子一看上去就喜欢,它的名称也叫“××果汁”,可配料表中却根本找不到水果的影子,有的只是香精、色素、糖精钠等添加剂;再比如在购买蛋黄派时,不妨看看配料表里标注的是“鸡蛋”还是“香精”,以免买到没有鸡蛋的“蛋黄派”哦!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购买全麦面包时,不要仅仅通过颜色的深浅来判断,一定要在看到它的配料表里打头的是“全麦面粉”之后再埋单。招式2:明白里面的大小个儿排序。按照规定,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说,含量最大的原料应该排在第一位,最少的排在最后一位。比如,某款饼干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白砂糖、绿豆提取物、食用盐、食用香料……”说明其中小麦粉含量最高、食用植物油次之,以此类推。招式3:不能“等”。按照规定,除了单一配料的食品,食品标签上都要标明配料表。并且,配料表必须详细标注,不能出现“等”字。因此,当你发现某件商品配料表特别不明晰,或者就在那里“等”你的话,最好还是不买为妙。招式4:掀起食品添加剂的盖头来。规定要求,如果食品中加入了食品添加剂,可以按所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来标注,但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必须标示具体名称或规定代码,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某款产品标示出“食品添加剂:甜蜜素、糖精钠、食用香精”。三、看营养素含量招式1:记住几组数字。在购买“高钙”、“低糖”、“脱脂”等食品时,可以用下面的几组数据衡量一下:只有当每100克固体食品中钙含量≥240毫克,每100毫升液体食品钙含量≥120毫克时,才能标示“高钙”;只有每100克或i00毫升的食品中,糖含量≤5克时,才能标示“低糖”;只有当100毫升液态奶或酸奶的脂肪含量≤0.5克,100克奶粉的脂肪含量≤1.5克时,才能标示“脱脂”。招式2:看关键营养素。国家规定的关键营养素是1+4,即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看了它们,就知道这个食物的大概营养了。还是拿乳饮料举例子,如果我们从名称上实在分不清它是鲜奶还是饮料,那不妨再从配料表中刨根问底一下,比如其中某款的配料就是这样的:水、牛奶、糖、柠檬酸、增稠剂、香精、色素……也就是说,它含量最多的是水,而不是牛奶!四、看净含量招式1:拿数字说话。按规定,“净含量”应该和产品名称标注在同一个展示面内。所以,不妨在关注完产品名称后,再比较一下净含量。招式2:固形物含量也要看一下。按规定,像八宝粥、豆腐乳、水果罐头等由液体和固体两种形态的食品构成的混合食品,除了要标明净含量外,还必须标明该食品的固形物含量,比如水果罐头里的果肉含量。综合比较之后,买的东西才更实惠。五、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招式1:没有“生日”的坚决不买。有些商品尽管标着“生产日期见外包装”或者“生产日期见封口处”,但是在相应的位置却见不到生产日期的影子。或者生产日期标记得模模糊糊,根本看不清楚。这些商品建议不要购买。招式2:尽量选择“印刷品”。为了防止经销者改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标准规定,这些信息必须打印或者印刷在包装上,而不能用一张不干胶直接粘贴上去。招式3:尽量选择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食品。六、看认证标志招式1:先和这几个标志混个脸熟。(请看右边栏的几种标志的介绍知识 )★ 质量安全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招式2:别被“纯天然”、“纯果汁”忽悠了。为了迎合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追求,不少产品在包装上打出了“天然”、“无农药”、“无污染”、“野生”等字样,和我们玩起了文字游戏。但其实“纯天然”并不代表绿色,也不代表绝对安全。是不是绿色食品,首先就要看看它是否有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标志。一样,“纯果汁”也不都是水果制作,不信看看配料,水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纯果汁是用水“兑”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