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二上学期语文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的阅读题

还有关于《桃花源记》、《短文两篇》的题;语病题

要全的,给高悬赏!
请给全套的、最好是有课内的简单一点的语病题。谢谢、、请给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个怎样的人?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怎么理解文中说阿长有伟大的神力?
《背影》为什么做这些父亲的背影写的那么细?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个理想?
《陋室铭》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矛盾?作者说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爱莲说》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回答者: 冰幻魂 - 三级 2010-10-23 12:39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

回答者: fanjinyu2010 - 一级 2010-10-23 12:44

17、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 ;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字是 。(2分)

18、第(6)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9、这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

。(2分)

20、第(9)段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1、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2分)
问题补充:不要网站,把网站答案复制上来

回答者: 124.117.194.* 2010-10-23 15:15

《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3.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5.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背影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朱自清,字____ ,我国著名 、 、学者、民主战士。(2分)

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狼jí( ) tuí唐( ) 琐屑( ) 晶莹( )

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4分)

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 _________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_________ 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__的感情。

4.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3分)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晶莹的泪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6.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 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了 __________的作用。(2分)

7.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3分)

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9.简答:(2分)

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⑴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再三、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拣定、嘱我、又嘱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填空:(3分)

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

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 _____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2 、解释句中的词。(4分)

①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怀:_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_ )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中:______________ )

③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惟:___________________ )

13、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2分)

光景: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小姑娘大约八九岁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

哪知老境如此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场大病,他看起来非常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2分)

15、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 ____________"这一句。(2分)

1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 )(实写 虚写 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2分)

17、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 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1分)

18.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9.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2分)

(二)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 ,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20.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2分)

22.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2分)

23.纵观全文,⑴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⑵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大。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顾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 。"

【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犟。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土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4.甲乙两文可以拟一个相同的标题,即: 。(1分)

25.用横线勾划出甲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母亲特点的语句.再用波浪线勾划出儿子变化的语句;并作适当旁批。(至少各一处)(2分)

26.甲文中三位老师对儿子的态度?分别用文中词语概括就是" "、" "、"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7.甲文中儿子最后说了什么?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发挥想象,补出你认为最能表达儿子心声的话:" ___________"(2分)

28.用横线在乙文中摘出你认为对老牛母子的描写最震撼人心的语句,在最生动的词语下面打上"·";并作旁批(至少一处)。(2分)

29.反复强调每人每天只供应"三斤水"的作用是什么?(2分)

30.在描写两位"母亲"的问题上,两文有何异同?(2分)

31.两文内容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请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2分)

32.写出你知道的我国古代母亲教育子女(子女感激母亲)的故事题目两个,或短诗一首。(2分)

三.探究、写作

母(父)爱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读了课文和以上选文,你想对你的你的父(母)亲说点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参考答案

1.佩弦;散文家;诗人 2.略 3.依次是:浓厚、深厚、依恋、思念 4.⑴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⑵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⑶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意近即可) 5.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6.线索;贯穿全文 7.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8.依次是: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9.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意近即可) 10.⑴说明父亲反复嘱咐已是很周到,但还是不放心,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⑵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11.⑴准确,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⑵赋闲之前。⑶死;略 12.心;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心里;只是 13.境况、状况、情景;表示估计;衰颓败落;精神委靡。 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15.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16.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 1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8.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19.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0.⑴宁静平和(幽美)(能答出"宁静"即可)⑵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21.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22.(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若答"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不算全对) 23.⑴(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⑵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24.母爱(意思相同即可) 25.此属开放性题,能勾出母亲和儿子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并有相应旁批即可。 26.不屑,怀疑,危险。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之可贵。 27.示例:"谢谢您,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28.开放性题,能找到老牛忍受长鞭抽打的痛苦、将以死抗争获得的水让小牛喝、母子俩深情相依的句子及词语,并作相应旁批即可。 29.强调水的珍贵,为后面表现老牛的令人敬佩的母爱怍铺垫。 30.甲文侧重语言、心理描写,乙文侧重动作、神态描写;两文均注重细节。 31.示例:母爱,并非人类的"专利"(请珍惜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抛弃孩子的母亲,我们盼望你母爱的回归……) 32.示例:"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三娘教于"……)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 33、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3
《阿长与山海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3.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5.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背影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朱自清,字____ ,我国著名 、 、学者、民主战士。(2分)

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狼jí( ) tuí唐( ) 琐屑( ) 晶莹( )

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4分)

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 _________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_________ 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__的感情。

4.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3分)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晶莹的泪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6.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 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了 __________的作用。(2分)

7.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3分)

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9.简答:(2分)

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⑴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再三、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拣定、嘱我、又嘱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填空:(3分)

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 ____________。

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 _____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2 、解释句中的词。(4分)

①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怀:_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_ )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中:______________ )

③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惟:___________________ )

13、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2分)

光景: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小姑娘大约八九岁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

哪知老境如此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场大病,他看起来非常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2分)

15、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 ____________"这一句。(2分)

1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 )(实写 虚写 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2分)

17、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 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1分)

18.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9.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2分)

(二)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 ,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20.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2分)

22.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2分)

23.纵观全文,⑴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⑵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2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大。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顾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 。"

【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犟。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土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24.甲乙两文可以拟一个相同的标题,即: 。(1分)

25.用横线勾划出甲文中你认为最能表现母亲特点的语句.再用波浪线勾划出儿子变化的语句;并作适当旁批。(至少各一处)(2分)

26.甲文中三位老师对儿子的态度?分别用文中词语概括就是" "、" "、"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7.甲文中儿子最后说了什么?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发挥想象,补出你认为最能表达儿子心声的话:" ___________"(2分)

28.用横线在乙文中摘出你认为对老牛母子的描写最震撼人心的语句,在最生动的词语下面打上"·";并作旁批(至少一处)。(2分)

29.反复强调每人每天只供应"三斤水"的作用是什么?(2分)

30.在描写两位"母亲"的问题上,两文有何异同?(2分)

31.两文内容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请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2分)

32.写出你知道的我国古代母亲教育子女(子女感激母亲)的故事题目两个,或短诗一首。(2分)

三.探究、写作

母(父)爱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读了课文和以上选文,你想对你的你的父(母)亲说点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参考答案

1.佩弦;散文家;诗人 2.略 3.依次是:浓厚、深厚、依恋、思念 4.⑴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⑵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⑶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意近即可) 5.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6.线索;贯穿全文 7.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8.依次是: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9.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意近即可) 10.⑴说明父亲反复嘱咐已是很周到,但还是不放心,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⑵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11.⑴准确,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⑵赋闲之前。⑶死;略 12.心;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心里;只是 13.境况、状况、情景;表示估计;衰颓败落;精神委靡。 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 15.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16.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 1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8.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19.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0.⑴宁静平和(幽美)(能答出"宁静"即可)⑵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 21.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 22.(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若答"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不算全对) 23.⑴(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⑵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24.母爱(意思相同即可) 25.此属开放性题,能勾出母亲和儿子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并有相应旁批即可。 26.不屑,怀疑,危险。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之可贵。 27.示例:"谢谢您,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言之成理即可) 28.开放性题,能找到老牛忍受长鞭抽打的痛苦、将以死抗争获得的水让小牛喝、母子俩深情相依的句子及词语,并作相应旁批即可。 29.强调水的珍贵,为后面表现老牛的令人敬佩的母爱怍铺垫。 30.甲文侧重语言、心理描写,乙文侧重动作、神态描写;两文均注重细节。 31.示例:母爱,并非人类的"专利"(请珍惜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抛弃孩子的母亲,我们盼望你母爱的回归……) 32.示例:"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三娘教于"……)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 33、略
够详细了吧 给我加分啊
第2个回答  2010-10-23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
第3个回答  2010-10-24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怎么理解文中说阿长有伟大的神力?
《背影》为什么做这些父亲的背影写的那么细?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个理想?
《陋室铭》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矛盾?作者说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爱莲说》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第4个回答  2010-10-23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个怎样的人?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怎么理解文中说阿长有伟大的神力?
《背影》为什么做这些父亲的背影写的那么细?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么看待这个理想?
《陋室铭》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矛盾?作者说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爱莲说》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