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的学术研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截止2015年3月,学院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外优秀文化传播社科普及基地,书法艺术社科普及基地 学院完成省级重点委托课题1项,部级课题1项,厅级、校级、院级20余项,各级在研课题30余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编)著27部、教材21本,其中“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丛书是我院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集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厅级课题等各级各类课题89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5个,省级精品、示范课程及特色专业15个,出版专(译)著、教材51部,发表学术论文483篇,获科研成果奖36项,其中教育部科研成果奖3项。
(2015官网数据)
成都文理学院校徽以圆形为校园,下不封底意味学校对学生敞开怀抱,上不封顶代表学校让学生自由成长,学生是未成熟的马驹,需加以呵护、培养,日后才可驰骋社会竞争场学生是渴望成为栋梁之才的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呵护。 博文、明理、弘毅、笃行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多,丰富。“博学”就是学识渊博,学问丰富。体现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娴熟的基本技能;又文理兼容,百科兼纳,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明理”:《朱熹集传》:“明,谓明于理”。《淮南子·时则》“天地乃明。”,高诱注:“明,理。”,《新书·六术》——道德说:“明,德之理也。”,《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今意就是明事理,明情理、明哲理、明法理、明道理。先贤的言论充分展示了“明理”的智慧光芒。明理者,学理精通、事理明了、文理顺畅。体现我校教师在为人处事上鲜明的是非原则;在学术科研上强烈的进取精神;在支持学校发展建设上可贵的大局意识;在教书育人上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师生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明辨是非,通情达理。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志存高远,抱负远大,坚韧刚毅。即磨练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美好理想。既表现了我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也体现我校师生员工为实现闽南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而同心同德、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坚定之意”。“行”即行动,实践。“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只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既反映了我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也体现了我校广大师生员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志向变成坚定实际行动的决心。  
学生社团
成都文理学院有108个学生社团,如心理协会、灵点戏剧社、旅行协会、朝夕·现当代文学社、模拟法庭协会、烛光·教育学社等,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塑造和全面提升。
诗歌夏令营
2010年7月27日,由《星星》诗刊与达州远航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如期在四川省成都市开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年轻诗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参观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并开展诗歌讲座、诗歌诵读等活动。夏令营期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风头人物的诗人李亚伟和潘洗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