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背景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它以童真、童趣的语言,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这是一首清凉的夏日小诗,一首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散文诗。亮晶晶的小水珠、扇动透明翅膀的小蜻蜓、放声歌唱的小青蛙、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儿,都能引起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的时候,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上教师在落实基础字词之外,还应注意对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我就结合温州实验小学张玮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的教学片段,主要谈谈她是如何把握好识字和朗读这两块内容,如何将低段的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扎实有效地落实下去的。
二、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课前在黑板上贴上荷叶的图画)
师:(贴近黑板的荷叶图旁边跟学生打招呼)hi,你们好,知道我的名字吗?
生:荷叶(师板书荷叶)
师:谁想来亲切的叫叫我的名字呀?
(生齐声呼唤“荷叶”)
师:叫得可真动听,那你们有好办法记住来荷吗?
(拿着生字卡片:荷)
生:草字头加上何。
师:真爱动脑筋,一看到上面的草字头呀就知道荷叶是——
生:植物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我奖励你们看看几幅图吧!来说说你觉得这荷叶怎么样呢?
生:荷叶圆圆的。
师:你看到了荷叶的形状,真美。
生:荷叶绿绿的。
师:绿油油是荷叶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定会是一副美丽的风景图!
师:多美的荷叶呀!有人用一句话就把荷叶的特点写出来了。(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闭上眼睛,谁能通过朗读把这迷人的荷叶展现在我面前呢?
(练习朗读,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师相机进行评价:我好像看到了一张圆圆的荷叶,因为你把圆读重了,真好!这张荷叶的颜色真鲜艳呢!把绿加重了,读的真不错!多么美的一副情景啊!让我们一起读!)
教学片段二:
(放声读课文,找找荷叶的小伙伴有哪些)
师:谁找到了这些小伙伴?
(一边说一边贴上图片)
师:老师把它们都请到了大屏幕上(出示词条:小水珠 小蜻蜓 小青蛙 小鱼儿),谁来亲热地叫叫这些小伙伴的名字?
(指名读四个小伙伴。强调蜻蜓的后鼻音;小鱼儿的儿化音,读准儿化音,这条小鱼儿就特别活泼可爱)
师:小伙伴中藏着一个生字宝宝,读准“珠”,你有高招来记住珠字吗?你能给珠找找朋友吗?(生:珠宝、珍珠)发现了吗?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东西呀都小小的圆圆的,很贵重呢!原来呀,在古代王字旁当作玉来讲,跟珠宝玉器有关系。多可爱的小水珠啊!再让我们亲切地叫叫这些小伙伴的名字吧!(齐读四个小伙伴。)
(四位小朋友分段读,想一想这些小伙伴都把荷叶当作什么?)
交流出示:
(1)摇篮:(哦!小水珠把荷叶当做了摇篮,出示词卡)指名读,提示前鼻音。摇篮应该贴在谁的旁边?(小水珠)因为小水珠说(引读):“荷叶是我的摇篮。”
(2)除了摇篮,荷叶还变成了——停机坪(提示后鼻音,开小火车巩固字音)
(3)那“歌台”应该贴在哪里?(小青蛙)因为小青蛙说(引读):“荷叶是我的歌台。”
(4)凉伞呢?(小鱼儿)因为小鱼儿说(引读):“荷叶是我的凉伞。”
师:来,让我们看着黑板,我说上面部分,你们能接下面部分吗?
师: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
(荷叶是________的___________。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片段三: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来读给同桌听一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荷叶在这些小伙伴的眼里为什么会成为不一样的东西?它们都在上面干什么?)
(指名一生,读读你喜欢的一段,学生选择了小水珠。出示图文: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小水珠把荷叶当做了它的摇篮。这个两个字呀是我们今天的生字。你有什么高招来记住他们吗?(生交流)
师: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篮的上面是竹字头。用手轻轻一推,摇篮就慢悠悠地摇起来了,所以,摇是提手旁。
(出示摇篮图片)
师:你瞧,这就是摇篮。你们在摇篮上躺过吗?是什么感觉呀?(生交流:很舒服、很悠闲)
师:现在教室里没有摇篮,孩子们现在都是小水珠,椅子是你们的摇篮,身体往后靠一靠,随着音乐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水珠们,感觉怎么样?
(生交流自己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感觉自己读一读,师相机评价)
师:这颗小水珠躺在大大的圆圆的荷叶上,翻来翻去,可开心了。你瞧!它还——(师指着大屏幕)引读“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你觉得这小水珠怎么样?
(生交流:很可爱、很漂亮、很美丽、很调皮)
师:你瞧,它可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这里还藏着一个生字呢!知道亮晶晶的意思吗?
生:很亮很亮。
师:哈哈,你说得没错。谁能把这亮晶晶读得可爱些呢?
(生开火车读,师即时评价)
(课中操:生起立,边作动作边读;看板书试着背诵)
教学片段四:
(游戏巩固字词)
师:今天有这些小伙伴的陪伴,荷叶特别开心,太阳下山了,小伙伴要回家了。读对图片后面的词语,就能把小伙伴送回家。
(生读词,送回小伙伴)
(开心写字:朵、机)
师:最后一片美丽的荷叶给我们送来两个字:朵、机,(出示田格里的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生交流:
相同:都是由木和几组成。
不同:朵字是上下结构,是机是左右结构。朵字的几最后一画是横折弯,而机字的几的最后一画是横折弯钩 。朵字的木字最后一画是一捺,而机字的木字最后一画是点。
(点评: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真是火眼晶晶!提醒学生机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朵是上下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上紧下松。另外朵字下面一横要写长点。)
三、 案例分析
低段课文总是充满童真童趣。《荷叶圆圆》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荷叶的四个小伙伴的特点,形象生动,也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另外,课文的插图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加上亮丽的色彩,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趣味性,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强诵读,从而感受语言之美。张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生字复现,方法多样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时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且1-2年级要多认少写。另外,“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生死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并能“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想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张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的方法,也正体现了她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实践。
(1)图文结合,从生活中识字
课堂伊始,张老师就在黑板上呈现了一张又大又绿的荷叶板画,并将自己当做荷叶,和小朋友们打招呼,从而认识“荷”字。将“荷叶”这两个字与生活中的荷叶联系起来,使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荷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在认识“荷”字时,张老师还问小朋友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个字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汉字的方法:譬如加一加、换一换等。同样,在认识文中荷叶的朋友时,张老师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把生字与小朋友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生活中识字,从而更容易记住这些生字。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图片,也增加了小朋友识字的趣味性。而在认识“摇篮”一词时,张老师首先是从字的偏旁部首出发,让学生了解“摇”的提手旁和“篮”的竹字头(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篮的上面是竹字头。用手轻轻一推,摇篮就慢悠悠地摇起来了,所以,摇是提手旁。)然后,张老师抓住大家的生活经验,出示儿时躺过的摇篮的照片,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摇篮”一词更有亲切感。
(2)联系部首,结合偏旁识字
对“荷”字的认识,张老师有这样一句话:一看上面的草字头就知道它是一种植物。虽然简单的一句话带过,却已经在引导学生要通过偏旁部首去认识生字:草字头的字一般都和植物有关系。而在认识“小水珠”的“珠”字时,张老师让学生说说王字旁的字还有哪些,通过归类识字,总结王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玉器有关。在学习“亮晶晶”的“晶”字时,张老师通过“晶”字里的三个“日”,并结合“亮晶晶”一词中的“亮”字,来理解“亮晶晶”的意思是很亮很亮,非常亮。另外,“摇篮”一词的“提手旁”和“竹字头”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学习的。
(3)利用板画,再次复现生字
张老师出示的板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很能吸引人的眼球。而没想到的是,在课的末尾,张老师还能再次利用板画,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有这些小伙伴的陪伴,荷叶特别开心,太阳下山了,小伙伴要回家了。读对图片后面的词语,就能把小伙伴送回家——再次复现生字,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生字有了更好的巩固。
(4)对比识字,在比较中写字
本堂课的生字教学,张老师也很破费心思。因为这篇课文中的“朵”和“机”字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因而张老师选择出示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通过大屏幕的放映,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又通过着色,将两者的不同之处加以强调突出。我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认识这两个字,并在比较中学会写“朵”字和“机”字,这样的体验更能加深他们对这两个字的认识。
2.反复诵读,感悟语言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张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既凸现了阅读自主性,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1)情境创设,想象感悟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课标中低段的阅读目标之一。而《荷叶圆圆》一文,正是达到这一阅读目标的好教材。在这篇语言优美、生动有趣的散文诗中,圆圆、绿绿的荷叶给夏天带来清凉,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带来了快乐。课堂上,张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指导学生思、演、说、读。譬如在幻灯片出示荷叶图后,张老师先让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荷叶怎么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个句子。因为学生之前已经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说出了荷叶的特点,再加上张老师的有效评价语,学生都能很好地读出自己对这句话的感受。在学习“小水珠把荷叶当做摇篮”一段时,在理解了“摇篮”一词后,张老师先让学生将椅子当摇篮,靠着椅背,闭上眼睛,边听张老师的朗读边想象自己躺在摇篮里的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份感受再读这段话。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后,再去读课文,如此一来,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也更能读出味儿来。
(2)有效评价促进有效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更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整堂课中,张老师亲切的笑脸、柔和的话语,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一直保持微笑以外,张老师经常做的一个动作便是点头。好几次,在学生起立发言时,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或者因不自信导致的发言低声的情况,张老师总是能及时地给予更亲切的微笑,并不住地点头,示意学生继续往下讲或者鼓励孩子要自信些。我想,在这样一位极具亲和力的老师的引导下,在这样一个激励性的课堂氛围中,大部分的孩子基本上能养成积极思考发言的好习惯,也会变得更自信,更出色。教学的同时要注重教育。从张老师这样的一个小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负责。
此外,张老师的课堂评价语特别具有针对性,也极具丰富性。譬如,在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她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重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当学生把“圆”字重读时,她评价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圆圆的荷叶!真棒!。”而当学生学生将“绿”字重读时,她又说:“这张荷叶的颜色真鲜艳。”又如,在指导学生读好“小鱼儿”这个儿化音时,张老师对孩子们说:“如果你把‘小鱼儿’的‘儿’字读好了,这条小鱼就更加活泼可爱了。”多么生动的课堂语言!这种评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读好“小鱼儿”这个儿化音的欲望,调动而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对这个儿化音有了特殊的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