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我们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不听人言,刚愎自用,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呢?2000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

羞愧而死

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有学者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于是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说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理论不足了。而这一点与《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只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子弟散”,一方面与他说的“天之亡我”吻合,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也已确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可有的学者也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接连失利,退到垓下,又突围逃往东南而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若说项羽由于失败而使江东8000子弟葬送性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话,那么在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结果被农夫欺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逃至东城,被汉军重重包围。尽管他仅剩28骑,仍然组织起来作了一番搏杀。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所以,说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却因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实在让人难以信服。项羽的羞愧来得太突然,太不合情理了。因此这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作的渲染。

想早日结束战争

还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想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项羽确实曾想过结束战争,他觉察到“楚汉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谈和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分界而治,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当项羽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时,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战争。

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2000多年来都未有定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1.项羽遭受刘邦打击,大败逃跑,感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敢回江东;
2.项羽最心爱的女子虞姬自刎于项羽面前,项羽悲痛欲绝。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第2个回答  2013-12-23
个人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成分大一些,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争论不休。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这样说很有道理,单纯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足。而这与《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的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连连败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说项羽因失败使江东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对江东父老的话,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呢!逃至东城,汉骑将之包围数重。尽管他“自度不得脱”,但还是把仅剩的二十八骑组织起来作了一番拼杀,又“亡其两骑”。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因而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第3个回答  2013-12-23
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第二个就是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就算逃到江东也不可能再次东山再起,最后也难免失败,所以感觉没必要再挣扎下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1-08
流传最广的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至于另一个人说的逃回也难免失败,个人不苟同。因为在项王身亡后其余江东诸侯仍有忠于项羽而拒向刘邦称臣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