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如题所述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是高中生物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常考的知识,这些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牢固。

知识点一:显微镜的结构

目镜:5×,10×,15×。

物镜:10×(低倍),40×(高倍),100×。

遮光器:调节通光量,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圈越大,通过的光越多。

遮光器

遮光器上有不同大小的光圈。

反光镜:反射光线。有平面镜、凹面镜两种。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幅度较大,逆时针旋转上升镜筒;顺时针旋转下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幅度很小(可用于精准调节)。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使用

1、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低倍镜前端距载物台约1-2厘米的距离。

选择较大光圈;让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同时用手将反光镜转向光源;调节反光镜,直至从目镜里看到一个白色明亮的圆形视野。

2、低倍镜观察

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待检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弹簧夹片压住载玻片两端。

两眼从侧面注视,将物镜降至接近标本(距离约为0.5cm)停止。

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象。

3、高倍镜观察

先将低倍镜下找到所需观察的物象,把要进一步放大的部位移到视野正中央。

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调节细准焦螺旋(换成高倍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

4、显微镜复原

知识点三:显微镜的原理

1.目镜与物镜的判断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

项目:

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视野中的细胞数目;

物像大小;

视野亮度;

视野范围;

低倍镜:远、多、小、亮、大。

高倍镜:近、少、大、暗、小。

3、视野亮度调节

①选择大光圈和凹面反光镜,则视野更加明亮。

②选择小光圈及平面反光镜,则视野更加暗。

因此,当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了,可以使用大光圈和凹面反光镜来增加视野亮度。

注意:若显微镜下所观察的材料本身颜色较淡、透明,则视野不可过于明亮,稍暗的视野反而可以观察的更加清楚。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成像规律

①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长度和宽度放大400倍,则面积实际放大了160000倍。

②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右图1和图2分别是在目镜放大倍数为10×、物镜放大倍数为10×时观察到的细胞数,若将物镜转换为40×后,图1观察到的细胞是2个(8÷4),图2观察到的细胞是(16÷16)。

③成像特点:显微镜成的像为放大、倒立的虚像(将图片倒转180°即可)。

④移动规律: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若物像在偏左上方(则实际其在装片的右下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例如下图1~3为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图:

图1:实际的物体形状为q。

图2:实际在载玻片的左下角。

图3:若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物体在装片上呈现逆时针流动,则实际上装片上物体仍为逆时针旋转(例如将图3图像反转180°仍为逆时针)。

5、显微镜视野中污物位置的判断

注意:反光镜上的异物不会在视野里成像。

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生物上显微结构一般是以细胞为单位,而亚显微结构是以细胞器为单位的。亚显微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液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洋葱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等。

不能看到:细胞膜、类囊体薄膜、中心体、核糖体、纺锤丝、突触小泡、DNA双螺旋结构、转录翻译过程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