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奸臣有哪些?他们为何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和信任?

把他忘了

一、秦朝:赵高 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分,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二、东汉:董卓 东汉献帝年间(公元189年一220年),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里卜,不得生。” 歌词中“千里草”、“十里卜”合起来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则深刻地表达了当时广大老百姓对误国权臣董卓的极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这首民谣是东汉人民对董卓整个人生的基本评价,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董卓对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 董卓(132年-192年4月),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官至太师、郿侯。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后,奉命Z压响应起义的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屡屡败北。灵帝病危时,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驰抵京城 ,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 ,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 200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 三、三国:黄皓 现代史著在论及蜀汉的灭亡时,大都要牵涉到黄皓,有的甚至把他看成蜀汉灭亡罪魁祸首。所以如此,事出有据。在《三国志· 蜀志》中,黄皓是有传的,附在《董允传》之后,字数不多,不妨抄录如下:“陈祗代允为侍中,与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权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虽然不足百字,罪名却大得可以:“操弄权柄,终至覆国。”也就是说,黄皓弄权,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这一论点,陈寿在《后主传》的史论中,又特意加了这么一句话:“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无非是说刘禅这个人本来满不错,没有黄皓,决不会那么昏庸,也不至于亡国。 陈寿的上述论点似乎是魏晋之际益州人士共有的看法。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就如是说:“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李密的言论则和陈寿在史评中的说法完全一致,仅是文句略有变动:“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 黄皓是个宦官,出身低微,籍贯何处,陈寿也没有搞清楚。《董允传》里说他“便辟佞慧”,“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那么此人十分聪明,见貌辩色,极会讨后主的欢心,也极得后主的欢心是可以论定的。他得势后很会弄钱,所以邓艾入蜀后,他虽然被俘,列在被杀之列,由于厚厚贿赂了邓艾左右,终于得到一条小命,以后便下落不明了。黄皓大概很有权。除了他的传外,《三国志·蜀志》中涉及他的记载有十处之多,其中有五处就是专门谈他弄权的。《诸葛亮附董厥传》曰:“ 宦人黄皓窃弄机柄。”《杜琼传》曰:“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裕正传》曰:“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姜维传》曰:“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后主传》:“宦人黄皓始专权。”《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注引《襄阳记》也有“今蜀阉宦专朝”之说,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说的是黄皓,绝无疑问。此外,《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和《晋书》的一些传中,谈黄皓弄权的记载也为数不少,前者有五六处之多,后者也不少于四处。根据这些,黄皓弄权,应该可以坐实。遗憾的是史籍中说他弄权的地方虽然甚多,具体实例却极少,而且细细品味,或多或少存有疑问。黄皓非常想弄权,但因为侍中董允防范极严,所以在后主前中期,他非但没有权,连坏事也不敢干:“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四、南北朝:阮佃夫篇 南朝刘宋明帝刘彧,南朝宋皇帝,文帝十一子。初封淮阳王,改封湘东王。景和元年前废帝刘子业因为酷虐被杀,刘彧被立为皇帝,在他在位期间,任用奸臣阮佃夫,别看阮佃夫出身卑贱职位低微,却是特别有心计擅长奉承的小人,凭着这些得到皇帝的宠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把当时的那些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或者是利用阴谋加以铲除。这种小人弄权宦官当政的现象,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但是阮佃夫作为宋明帝刘彧的心腹和宠臣,在刘宋皇室争权夺势的斗争中,参与其中并得到信任,官位不断的上升,权利不断的扩大,以至于独断专权操纵国政十多年。 混迹于官场逐步窃取要职。阮佃夫曾经历南朝五个皇帝,从南朝刘宋文帝开始,经孝武帝 前废帝明帝和后废帝。他是刘宋后期著名的奸臣,他的官场出身开始是一个小官,贫穷人所担任的官根本不受人重视。当年刘彧被封为淮阳王时,阮佃夫才开始有机会接触皇室,才开始正式混迹于官场。他为淮阳王刘彧掌管衣物等杂物,后来到孝武帝刘骏时当上了内监,成为了亲信的监察官。阮佃夫成为刘彧的亲信是从刘彧被封为淮阳王时,阮佃夫在刘彧的推荐下成为其世子刘昱的老师开始。刘宋王朝从文帝后期开始宗师之间争权夺势,骨肉相残就经常出现,最严重的时期是前废帝刘子业继位,他先杀害叔祖刘义恭然后是弟弟。接着有杀害大臣等等,自他杀害叔祖和弟弟后,特别惧怕他的各位叔父,怕他们反对自己,这样就将他们圈定在京城,然后将年长的安排在自己的左右,其中就有淮阳王后来改称湘东王刘彧,建安王刘休仁,还有山阳王刘休佑。使他们没有机会建立权利范围,完全将他们控制住。尽管刘子业将他们拘禁,但是也没有他们的阴谋。这时阮佃夫才有机会粉墨登场,刘彧的亲信阮佃夫和内监王道隆李道儿与刘子业的手下暗中G结,密谋废掉前废帝刘子业,想拥立湘东王刘彧为皇帝。由于前废帝身边也有湘东王刘彧的旧友,加之阮佃夫从中撮合。这样在前废帝刘子业的身边就多了许多湘东王刘彧的眼线,刘子业的举动完全都在阮佃夫的掌控之中。这样为后来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刘子业决定南巡时,阮佃夫买通刘子业身边的侍卫。在南巡的前一天在阮佃夫等密谋下将刘子业杀死,建安忘刘休仁等便推举湘东王刘彧继承皇位。在这次政变中有功人员的到封赏是必须的了。政变的总策划阮佃夫因为有功,封为建城县侯还被任命为南台侍御史,这个职务我没有弄明白是多大的官,但可以肯定是一个重要的职务。这样阮佃夫凭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组织密谋等本领,得到信任和掌管要职。 助纣为虐诛杀皇室,恃宠专权专横跋扈。刘彧继位后为明帝,由于他是靠阮佃夫等奸诈小人等搞政变而上台的,这样就会得到许多人的反对。特别是皇室成员内部,刘彧最大的威胁就是刘氏家族的各个势力,他们每一个都很庞大,而且一旦都联合起来对抗自己,那样就很容易动摇自己的根基。甚至惹来杀身之获。现在唯一的就是将他们铲除永诀后患。这样就爆发了刘彧与刘氏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与权利发生的战争。在诸王的攻势下对刘彧很不利,这是善于弄权善于高阴谋诡计的阮佃夫抓住时机,想进一步得到刘氏的信任扩大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在这场权利的争斗中,发挥自己的全身本领,也依靠刘彧给他的一些特殊权利,依靠自己手中有一直新招募的士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并且残忍的诛杀了刘氏诸王。为刘彧铲除后患,这样又得到了更高的封赏,也得到了更高的权利。权利的提高虚荣心也随之而来,加之人们的吹捧和刘彧的器重,就连当时孝武帝时掌握大权的戴法兴也不能与他相比,权利仅次于刘彧这样他对与自己不敬的人,他也一一报复。对于钱财的欲望也开始加大,专权谋私骄奢淫逸,据说他为了享受,为自己建造豪华庄园比当时皇室诸王的还要豪华。庄园中拥有数十名当时出名,可以说和现在的红楼相比,庄园内修建数十里的水渠,水中游船上歌妓美女如云,供自己赏玩。两边种植奇花异草,阮佃夫的富有和奢侈在当时无人能比。他的大权在握,对于亲信权利的封赏好不吝啬,就来他的车夫都是中郎将,其他的亲信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朝廷官员大多都惧怕和巴解阮佃夫,但是他还把大多数都不放在眼里。除了少数的亲信死党能进其家门,只有吴兴沈勃几个人。阮佃夫这时的地位和权利仅次于皇帝。 再次策划政变失败而惹杀身只祸。刘宋明帝刘彧死后,太子刘昱继位历史上称后废帝,刘昱当上皇帝时刚十岁,阮佃夫曾经服侍过刘昱,而且还当过刘昱的老师,刘昱更加器重和相信阮佃夫。刘昱从小就为所欲为,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服,当上皇帝后更加的残暴荒淫,对于服侍他的恃臣稍有不满,就将其杀死,并且还以杀人来取乐。这是的阮佃夫也很惧怕刘昱,觉得这样嗜杀成性的皇帝,在他的身边早晚惹来杀身只祸。而且这样年少恐怕难以长久掌控大权,如果对自己不满,这样自己的权利就会失去。自己也很难控制他,这是阮佃夫的心里打着算盘,决定废除刘昱,使自己长久专权。他与亲信申宗伯朱幼等密谋,拥立刘昱的弟弟安成王刘准为皇帝。并计划在刘昱去江乘的途中发动政变。但是这次政变阴谋却失败了,刘昱改变了去江乘的计划,因此阮佃夫的政变计划没有实施,而且他们的阴谋也被刘昱知道了,刘昱将阮佃夫 申宗伯 朱幼全部处死。至此这个在权利和地位争斗中辉煌一时的奸臣结束了耻辱的一生。 五、隋朝:杨素篇 凡是看过唐代传奇小说《红拂传》的,都会知道杨素这个人,他是隋炀帝政F最高官员,红拂是他家许多女侍之一,当李靖要求会晤杨素的时候,她看到了他,慧眼识英雄,夜间即奔李靖而成为夫妇。隋炀帝在东宫时,曾提当代的三大名将,首为杨素,次为韩擒虎,又次为史萬歲,由此可知杨素在隋廷的地位之高。 杨素字处道,是弘农华阴人,就是现今陕西省的华阴。他是文武世家子弟,祖父杨暄,北魏时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北周时任汾州刺史,北周与齐作战,殁于齐境,未得归葬。杨素少时,美丰姿,体伟岸,性落拓,不拘小节,但有大志,故未为世人所重视。但其从叔祖曾任魏尚书仆射,却深异之,认为是一个具有非常之器的人,有超逸群伦之才,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稍后与安定牛弘同学,志气相投,戮力学问,精研各种典籍,孜孜不倦,而且都能通达其意,因此善属文赋诗,尤工书法,写得一手草书与隶书等好字,英气勃发,须髯称美,俨然一伟丈夫了。 北周宇文护专政时,引杨素任中外记室,颇称职守,因转任礼曹,加大都督,宇文护篡位称帝,即北周武帝,亲理万机,日不暇给,而杨素则因父为国尽忠,国家未加封赏,引为憾事,上表申请,未获准许,但杨素却请之不已,上奏至再至三,触宇文护之怒,下令杀之。素毫无惧色,高声而言:“臣事无道之君,死其分也。”武帝不但不加怒,而且壮其所言而释之,即追赠其父为辅国大将军,谥曰忠壮,并拜他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反而逐渐加以礼遇,杨素为了对父尽孝心,屡屡上奏请恤,他是看到武帝不是等闲之君,虽几至丧失性命,但他巧于言辞,以激怒武帝之词,表现其干云的浩气和非常的才能,足证此人之胆识。一句豪语,不但亡父得赏,他自己也反而升迁,渐得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假使不是像武帝那样的英主,他决不会哓哓不休地申奏;假使当他临刑之前,作恐惧怕死状,他便生命终了,以后便没有杨素这号人物了。今人表现其才能的方法,常在执政当前,作冗长的陈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处,而达不到愿望,试观杨素的例子,可发深省了。可是杨素的才能(不包括品德),也确实有一套。武帝常命杨素草诏书,他下笔直书,其文立成,而且词义兼美,常能称旨,武帝因对他说:好好地干,不要担心得不到富贵。一般人对此,辄作阿谀语,如全靠皇帝栽培等,而杨素则不然,他答道:“臣但恐富贵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他的意思是说,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能有事实的表现,富贵将不求而自至。他的善窥主上之意,表现其自己的风格,善于言词常类此,无怪武帝对他更为器重了。 六、唐朝:李林甫篇 中国古代每朝每代都有忠臣良相,也都有奸佞小人。这一干奸臣贼子,到头来无一不遭到万人唾骂,青史遗臭。他们为害的程度不同,丑恶的面目有别,手段高低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奸相,虽然“名气”没有赵高、秦桧大,但他几乎用尽了奸臣所能想到的卑劣手段,几乎集中了小人所有丑恶表演于一身,可称历史上第一阴谋家。他就是唐玄宗年间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752),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但李林甫的家世并不很显赫,仅有的“向上爬”的资本是身为秘书监的舅父姜皎,李林甫充分利用了这层关系而步入仕途。从基层禁卫军官“千牛直长”一直爬到了宰相,一作就作了十九年。 《旧唐书�6�1李林甫传》说他“无学术,仅能秉笔”,说话“陋鄙,闻者窃笑”。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素质极差的人,居然就平步青云,久居要津,不能不令人“佩服 ”他那惯耍阴谋伎俩的本领。他最拿手的就是伪装术,“面柔令,初若可亲”,而内心却是“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好似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有个成语就是从他身上得来的:“口有蜜,腹有剑”。 六、唐朝:杨国忠篇 安禄山是以奉诏诛杨国忠为名而起兵的,这是路人皆知的谎言。但对天宝年间政局的黑暗和動亂的发生,杨国忠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杨国忠本名杨钊,祖籍弘农郡华阴县(今河南省灵宝县北),后迁居蒲州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父亲杨珣做过宣州司士参军,很小的官,母亲张氏是武则天时的幸臣张易之的妹妹。他的舅舅张易之因貌美受武则天宠幸,淫秽后宫,专权自恣,谗害忠良,名声极坏。后来在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中被杀,据说张易之兄弟被“枭首天津桥,士庶欢踊,脔取之,一夕尽”(《新唐书》卷104)。可见张家一门的人是如何遭人唾骂。父辈“细寒”,母族又有这样的政治污点,杨钊遭人轻蔑就不可避免了。 七.黄皓(三国) 宦官。不知为何许人。性奸佞,善奉迎。初,服侍太子刘禅。禅即位,是为后主。因先有丞相诸葛亮,后有侍中董允主持朝政,皓不敢售其奸,位不过黄门丞。公元246年,允死,陈祗代为侍中。皓、祗二人狼狈为奸,纵后主淫乐,朝治日益腐败。及祗死,皓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自是操弄权柄,以至灭亡。魏征西将军邓艾,知其奸险,将杀之。皓贿赂艾左右,终免一死。 八..阮佃夫(南北朝) 会稽人,初为台小吏,后为淮阳王刘彧主衣,后为世子刘昱之师,颇受信任。公元456年,佃夫等杀前废帝,立彧为帝,是为宋明帝。继因平定长史邓琬之乱,迁龙骧将军、司徒参军。后为太子步兵校尉参预朝政,权压人主。横征暴敛,人有逆之,祸害立至。大收贿赂,生活奢侈,诸王莫及。广用亲信。公元472年,明帝死,立太子刘昱为后废帝,佃夫加给事中、辅国将军,权任益重。次年,镇压建平王刘景素之乱,以功为南豫州刺史、冠军将军。公元477年,因废长立幼,被诛。 九.秦桧(宋朝) 江宁人, 进士出身。北宋末为御史中丞。曾主抗金和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被俘至北方。成为金太宗之弟完颜昌之亲信。公元1130年,昌放弃南归。声称杀金人监者夺船逃回。朝官多疑之,但宰相范宗尹等力排众疑,遂为参知政事。继任右相。次年,罢相。公元1134年,复为相。桧性残忍阴险。为相十九年,杀岳飞,贬忠良,极力破坏抗战,主持和议,向金纳贡称臣。晚年屡兴大狱,冤案不可胜数。公元1155年,病死。 十.哈麻(元朝) 康里人,其母为宁宗乳母,哈麻颇受顺帝宠爱,相继任殿中侍御史、同知枢密院事。公元1340年,脱脱为相,他趋附之。脱脱与大臣太平等有隙,他支持脱脱。脱脱复相,他拜中书添设右臣。不久与脱脱不和,决计害之。他进西番僧以房中术媚顺帝。 十一.魏忠贤(明朝) 肃宁人,原名进忠。少无赖,喜赌博。因输钱,为一群恶少所逼,恨而自阉。万历年间,入宫,勾结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为司礼太监,他因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而得信任,遂掌东厂。他与客氏相结,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发其奸,命逮治,自缢死。 十二.和珅(清朝) 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初在銮仪卫当差。因善于逢迎,为乾隆所宠。累迁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公元1781年,为钦差,督师镇压回族叛乱;及回京,代兵部尚书,封一等男爵。及登高位,排除异己,网罗亲信,不择手段,搜刮财富。公元1799年,嘉庆亲政,捕和珅下狱,赐死,抄家。其金银财宝、价值银约八亿两,竟值当时朝廷十一年之财政收入。时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7
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奸臣也较为多。最具典型的奸臣主要有:秦朝的赵高、唐朝的李林浦、北宋的高俅和蔡京、南宋的秦桧、明朝的严嵩等。其中赵高和严嵩是宦官,最为阴毒。
2、奸臣能够得到皇帝宠爱的主要原因有:
(1)能够迎合统治者的意愿,投其所好。几乎所有奸臣都有这方面的才能,获得统治者信任后扩充其势力。主要突出的有:高俅采用蹴鞠迎合宋徽宗;秦桧的主张迎合了赵构不统一北方,乐于享乐的愿望。
(2)奸臣都具有两面三刀的才能,一方面迎合统治者,一方面威胁、胁迫大臣为其服务;
(3)奸臣掌握一定权利后大力发展其羽翼,为其办事,进一步获得皇帝的信任。
(4)奸臣中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掌握一定的才能。如:高俅球技高超、蔡京的书法出名等。因此能够迎合统治者的意愿;
3、这些奸臣的主要事迹:
(1)赵高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又据《赵正书》赵高是被秦将章邯而非子婴所杀;
(2)李林甫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3)高俅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
(4)蔡京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5)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严嵩书法造诣深,擅长写青词(实为他人代笔)。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透过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严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间。
第2个回答  2014-04-27
这个太多了,最出名的是清朝的和申,明朝的严嵩,元朝的哈麻,南宋的秦烩、贾似道,北宋的蔡京、高俅,辽国的耶律乙辛,唐朝高力士、杨贵妃她爹(叫什么忘了),东汉的董卓,西汉的王莽,奸臣先介绍这么多,原因一般是讨好拍马,投其所好,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党争,驱除异己,结党私营,利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部署自己的力量!其实不只是奸臣。还有若干名宦宦如赵高,鱼朝恩,仇士良,魏忠贤,李连英等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取得信任的!哥们,此答案绝对原创,手机打了这么多字不容易,还有什么不懂的继续问!
第3个回答  2014-04-27
赵高,秦桧,严嵩,魏忠贤等等 至于为什么会得到皇帝宠爱,是双方的问题。 首先就是皇帝听信谗言,却听不得逆耳忠言。还有就是奸臣很会拍马屁,很懂皇帝的心思。并放大皇帝的欲望。就是拍马屁排到了心里。
第4个回答  2014-04-26
这个很多啊,如赵高,李林甫。秦桧,严嵩之流。拿秦桧来说,他帮赵构守住大宋半壁江山,陷害忠臣如岳飞等,赵惧怕抗战派岳飞李纲等击退金兵迎回徽钦二帝,界时其皇位定然难保,而秦则可保其丞相荣华富贵,君臣各自利益使然。自古奸臣两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