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有重大成就,但总体仍处相对落后状态

如题所述

为了适应大规模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地质学界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理论研究方面,以成矿理论研究和与矿产形成分布及勘查有关的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最突出。大地构造理论方面,出现了地质力学、多旋回说、地洼说、断块说、镶嵌构造说、重力说等6种学术理论。后4种学说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提出来的。多旋回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槽台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地质力学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理论、方法到实践获得了全面发展与完善。成矿理论方面,潘钟祥教授早于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陆相生油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了丰富与发展。60年代初,孟宪民教授提出“同生成矿说”(1962)、叶连俊教授提出“陆源汲取成矿论”(1963)、王恒生教授的“铬铁矿的岩浆熔离成矿说”(1962)。70年代,涂光炽教授提出“多成因成矿说”,程裕淇教授、陈毓川研究员等提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成矿模式找矿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如南岭地区脉钨矿床的“五层楼”的矿床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和“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外,在斑岩矿床、层控矿床、叠生矿床与花岗岩-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与理论上的建树。所有这些以及文中尚未提及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找矿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陆相生油论”和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分布的论点,对于中国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一举摘掉贫油帽子具有重大意义。

大规模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为勘查方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40年来,勘查技术确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卓有成效地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实现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尤以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与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痕量与超痕量元素分析技术,以及勘查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为最突出。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我国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现状,在看到成就与进步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在这方面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落后主要表现在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虽有少数领域比较先进,但多数尚处于引进新概念,引进新方法、新仪器,跟着别人走的状态;二是近10多年来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