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这首诗的出处是《长相思·山一程》,作者是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程,道路、路程。

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一、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译文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三、出处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扩展资料:

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7-27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意思是:“旅途中经过山区,又经过水域,一路向着榆关的方向前行,夜深了,千盏灯笼照亮了帐篷。”这句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疲惫,同时也表达了对前方的期待和希望。
第3个回答  2023-06-21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出自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
原句的意思是: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第4个回答  2020-01-3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身体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