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第一一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中的“惑偏私”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的宣传,立誓实现自己出家的夙愿。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宝玉,所以说“同类”。证,验证。把两个“宝玉”放在一起,加以验证,谁真谁假。结果是:二人貌合神离。于是两个宝玉由此各各失掉了知己。本文内容较多,分成两节。
  一
  地藏庵的尼姑来到贾府串门,向惜春宣传当尼姑的种种好处。惜春老早就有出家的念头,听这二位尼姑的宣传之后,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注意,这里用了“偏私”二字,是有深意的。尼姑的这种宣传,说当尼姑这样好,那样好,并非是事实,而是她们的一种私人偏见。试想,一个青春女人,把自己的许多天生的欲望,首先是作为女人命根子的爱情欲望,绝对禁固起来,用铁锁链把自己的精神锁了起来,这会是快乐幸福的事吗?观音菩萨尚且要韦陀陪她。何况是凡人女子?
  人,尤其是女人,向别的人宣传自己职业或所获的益处,希望别人同来参与分享这种益处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的确很好,值得他(她)人来分享;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并不好,甚至是很糟,或是出于无奈,嫉妒他(她)人的职业和所获的幸福,想把自己的这种不好和无奈推向他(她)人,以便使更多的人失掉幸福,与自己同处一种环境,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一种天性:除了至亲至爱之外,是不会有人将自己的幸福让他(她)人一齐来分享的;而只有希望别人来同当自身的不幸和灾难。“偏私”宣传即是这一种;地藏庵的尼姑来向惜春游说,说什么当尼姑可以免除灾难,可以让来世获取幸福或转成男身,就是这种“偏私”宣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人来和她们一起在精神牢笼中受罪。社会上的这种宣传很多,尤其是女人的宣传,多属这一类。
  这使我想起一则《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被猎人打掉了尾巴,很痛苦。她看到其它的狐狸都有尾巴,而独自己没有,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她,便四处宣传没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希望其它的狐狸也能像她那样把尾巴去掉。幸好有只老狐狸揭穿了她的骗局。
  “惑偏私”:读者们,尤其是女读者们,要警惕啊!社会上,你的周围,像这书中的这种“姑子”,作这种“偏私”的宣传,多着呢!!大至美国当局宣传侵略伊拉克的天经地义,中至各式各样商业广告的骗子宣传,小至三陪女回乡时的自我炫耀,都是一种“偏私”,切勿受其惑啊!!
  这回通过地藏庵的尼姑之口,大肆污蔑妙玉。这是续书人不喜欢高洁,而热衷于随波逐流的观点的表现。
  二
  关于《红楼梦》中的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学者们的论述已有不少,但多数人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个谜。俞平伯说:“甄宝玉自然是宝玉的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亦认为不可解。”(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第38页)蔡仪江则认为,甄宝玉的形象,是用典型化理论无法解说的现象;因为典型,是“这一个”,而《红楼梦》却偏偏写成了“这两个”。(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3辑128页)
  其实,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是可以解的。
  歌德的《浮士德》有言:“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凡尘而去。”纪伯伦有诗:“有两个我,一个我在黑暗中醒着,一个我在光明中睡着。”人,是矛盾的合体。甄宝玉和贾宝玉,和《西游记》中的真假悟空,《离魂记》中的真假倩娘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具有非凡本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方面跟着唐僧取经,忠心耿耿地为平庸的唐僧效力;另一方面,在他的心灵深处,又时时梦想着在花果山唯我独尊为王。于是有了假悟空出来捣乱。假悟空也是本事非凡,谁也降服不了他,只有如来佛,一眼看穿了问题的实质:“二心生真假”;于是,真假悟空合而为一了。在《离魂记》中,与表哥王宙热恋中的倩娘,一方面迫于封建礼教,听凭父母包办婚姻的摆布,害着相思病安分守己在家;另一方面,她又冲破了封建牢笼,跟前恋人私奔,结婚五年后回家里来。于是真假两个倩娘合而为一。
  《红楼梦》作者创造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形象的用意,与真假悟空、真假倩娘相似。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在贵族阶级统治者的眼里,在甄、贾二府主子的心中,他是一块珍贵的“宝玉”。这块宝玉却有真和假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假(贾)宝玉:他厌恶那个腐朽的贵族世界,讨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礼教,喜欢在封建主义所规定的礼教范围之外行动,用避世主义的态度,躲在女儿国里消磨时光。这样的宝玉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当然是一块假货,故曰假(贾)宝玉。这是宝玉这个贵族公子性格的一个方面,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把宝玉的这种叛逆性的性格当作主要的方面来写的,所以贾(假)宝玉成了《红楼梦》的主人公。然而,人,既然是矛盾的合体,这个贵族公子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叛逆者。他的思想,他的性格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因而就有了真(甄)宝玉。他虽然也曾叛逆过自己的阶级,但他后来却有了转变,终于走向正道,成了贵族阶级所喜欢的接班人。对于贵族阶级来说,这个宝玉才是真的宝玉。
  因此,贾宝玉和甄宝玉,实际上是同一块宝玉的真和假的相互矛盾着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物的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当然,作者可以把这人物的这种矛盾性格合在一个形象之中,来写他的思想矛盾;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多采用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却又喜欢采用“真假悟空”“真假宝玉”这样的特殊手法,把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分成两个形象来表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人物性格描写上的一大特色。
  贾宝玉原先是把甄宝玉当作自己的知己的。他对他曾时时思念过,在梦中见过,在迷离恍惚的镜像中见过,在亲戚的传说中听到过;甄宝玉的相貌,和他那“只爱美人不爱官”的脾气,既然与自己相同,那么必然是自己的知己无疑了。岂知,这次一见面,甄宝玉原来也是一只“禄橐”。希望中的失望使宝玉的老毛病复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7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的宣传,立誓实现自己出家的夙愿。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宝玉,所以说“同类”。证,验证。把两个“宝玉”放在一起,加以验证,谁真谁假。结果是:二人貌合神离。于是两个宝玉由此各各失掉了知己。本文内容较多,分成两节。
  一
  地藏庵的尼姑来到贾府串门,向惜春宣传当尼姑的种种好处。惜春老早就有出家的念头,听这二位尼姑的宣传之后,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注意,这里用了“偏私”二字,是有深意的。尼姑的这种宣传,说当尼姑这样好,那样好,并非是事实,而是她们的一种私人偏见。试想,一个青春女人,把自己的许多天生的欲望,首先是作为女人命根子的爱情欲望,绝对禁固起来,用铁锁链把自己的精神锁了起来,这会是快乐幸福的事吗?观音菩萨尚且要韦陀陪她。何况是凡人女子?
  人,尤其是女人,向别的人宣传自己职业或所获的益处,希望别人同来参与分享这种益处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的确很好,值得他(她)人来分享;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并不好,甚至是很糟,或是出于无奈,嫉妒他(她)人的职业和所获的幸福,想把自己的这种不好和无奈推向他(她)人,以便使更多的人失掉幸福,与自己同处一种环境,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一种天性:除了至亲至爱之外,是不会有人将自己的幸福让他(她)人一齐来分享的;而只有希望别人来同当自身的不幸和灾难。“偏私”宣传即是这一种;地藏庵的尼姑来向惜春游说,说什么当尼姑可以免除灾难,可以让来世获取幸福或转成男身,就是这种“偏私”宣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人来和她们一起在精神牢笼中受罪。社会上的这种宣传很多,尤其是女人的宣传,多属这一类。
  这使我想起一则《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被猎人打掉了尾巴,很痛苦。她看到其它的狐狸都有尾巴,而独自己没有,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她,便四处宣传没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希望其它的狐狸也能像她那样把尾巴去掉。幸好有只老狐狸揭穿了她的骗局。
  “惑偏私”:读者们,尤其是女读者们,要警惕啊!社会上,你的周围,像这书中的这种“姑子”,作这种“偏私”的宣传,多着呢!!大至美国当局宣传侵略伊拉克的天经地义,中至各式各样商业广告的骗子宣传,小至三陪女回乡时的自我炫耀,都是一种“偏私”,切勿受其惑啊!!
  这回通过地藏庵的尼姑之口,大肆污蔑妙玉。这是续书人不喜欢高洁,而热衷于随波逐流的观点的表现。
  二
  关于《红楼梦》中的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学者们的论述已有不少,但多数人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个谜。俞平伯说:“甄宝玉自然是宝玉的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亦认为不可解。”(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第38页)蔡仪江则认为,甄宝玉的形象,是用典型化理论无法解说的现象;因为典型,是“这一个”,而《红楼梦》却偏偏写成了“这两个”。(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3辑128页)
  其实,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是可以解的。
  歌德的《浮士德》有言:“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凡尘而去。”纪伯伦有诗:“有两个我,一个我在黑暗中醒着,一个我在光明中睡着。”人,是矛盾的合体。甄宝玉和贾宝玉,和《西游记》中的真假悟空,《离魂记》中的真假倩娘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具有非凡本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方面跟着唐僧取经,忠心耿耿地为平庸的唐僧效力;另一方面,在他的心灵深处,又时时梦想着在花果山唯我独尊为王。于是有了假悟空出来捣乱。假悟空也是本事非凡,谁也降服不了他,只有如来佛,一眼看穿了问题的实质:“二心生真假”;于是,真假悟空合而为一了。在《离魂记》中,与表哥王宙热恋中的倩娘,一方面迫于封建礼教,听凭父母包办婚姻的摆布,害着相思病安分守己在家;另一方面,她又冲破了封建牢笼,跟前恋人私奔,结婚五年后回家里来。于是真假两个倩娘合而为一。
  《红楼梦》作者创造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形象的用意,与真假悟空、真假倩娘相似。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在贵族阶级统治者的眼里,在甄、贾二府主子的心中,他是一块珍贵的“宝玉”。这块宝玉却有真和假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假(贾)宝玉:他厌恶那个腐朽的贵族世界,讨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礼教,喜欢在封建主义所规定的礼教范围之外行动,用避世主义的态度,躲在女儿国里消磨时光。这样的宝玉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当然是一块假货,故曰假(贾)宝玉。这是宝玉这个贵族公子性格的一个方面,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把宝玉的这种叛逆性的性格当作主要的方面来写的,所以贾(假)宝玉成了《红楼梦》的主人公。然而,人,既然是矛盾的合体,这个贵族公子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叛逆者。他的思想,他的性格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因而就有了真(甄)宝玉。他虽然也曾叛逆过自己的阶级,但他后来却有了转变,终于走向正道,成了贵族阶级所喜欢的接班人。对于贵族阶级来说,这个宝玉才是真的宝玉。
  因此,贾宝玉和甄宝玉,实际上是同一块宝玉的真和假的相互矛盾着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物的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当然,作者可以把这人物的这种矛盾性格合在一个形象之中,来写他的思想矛盾;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多采用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却又喜欢采用“真假悟空”“真假宝玉”这样的特殊手法,把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分成两个形象来表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人物性格描写上的一大特色。
  贾宝玉原先是把甄宝玉当作自己的知己的。他对他曾时时思念过,在梦中见过,在迷离恍惚的镜像中见过,在亲戚的传说中听到过;甄宝玉的相貌,和他那“只爱美人不爱官”的脾气,既然与自己相同,那么必然是自己的知己无疑了。岂知,这次一见面,甄宝玉原来也是一只“禄橐”。希望中的失望使宝玉的老毛病复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21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的宣传,立誓实现自己出家的夙愿。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宝玉,所以说“同类”。证,验证。把两个“宝玉”放在一起,加以验证,谁真谁假。结果是:二人貌合神离。于是两个宝玉由此各各失掉了知己。本文内容较多,分成两节。
  一
  地藏庵的尼姑来到贾府串门,向惜春宣传当尼姑的种种好处。惜春老早就有出家的念头,听这二位尼姑的宣传之后,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注意,这里用了“偏私”二字,是有深意的。尼姑的这种宣传,说当尼姑这样好,那样好,并非是事实,而是她们的一种私人偏见。试想,一个青春女人,把自己的许多天生的欲望,首先是作为女人命根子的爱情欲望,绝对禁固起来,用铁锁链把自己的精神锁了起来,这会是快乐幸福的事吗?观音菩萨尚且要韦陀陪她。何况是凡人女子?
  人,尤其是女人,向别的人宣传自己职业或所获的益处,希望别人同来参与分享这种益处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的确很好,值得他(她)人来分享;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并不好,甚至是很糟,或是出于无奈,嫉妒他(她)人的职业和所获的幸福,想把自己的这种不好和无奈推向他(她)人,以便使更多的人失掉幸福,与自己同处一种环境,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一种天性:除了至亲至爱之外,是不会有人将自己的幸福让他(她)人一齐来分享的;而只有希望别人来同当自身的不幸和灾难。“偏私”宣传即是这一种;地藏庵的尼姑来向惜春游说,说什么当尼姑可以免除灾难,可以让来世获取幸福或转成男身,就是这种“偏私”宣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人来和她们一起在精神牢笼中受罪。社会上的这种宣传很多,尤其是女人的宣传,多属这一类。
  这使我想起一则《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被猎人打掉了尾巴,很痛苦。她看到其它的狐狸都有尾巴,而独自己没有,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她,便四处宣传没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希望其它的狐狸也能像她那样把尾巴去掉。幸好有只老狐狸揭穿了她的骗局。
  “惑偏私”:读者们,尤其是女读者们,要警惕啊!社会上,你的周围,像这书中的这种“姑子”,作这种“偏私”的宣传,多着呢!!大至美国当局宣传侵略伊拉克的天经地义,中至各式各样商业广告的骗子宣传,小至三陪女回乡时的自我炫耀,都是一种“偏私”,切勿受其惑啊!!
  这回通过地藏庵的尼姑之口,大肆污蔑妙玉。这是续书人不喜欢高洁,而热衷于随波逐流的观点的表现。
  二
  关于《红楼梦》中的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学者们的论述已有不少,但多数人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个谜。俞平伯说:“甄宝玉自然是宝玉的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亦认为不可解。”(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第38页)蔡仪江则认为,甄宝玉的形象,是用典型化理论无法解说的现象;因为典型,是“这一个”,而《红楼梦》却偏偏写成了“这两个”。(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3辑128页)
  其实,甄贾(真假)宝玉两个人物的问题,是可以解的。
  歌德的《浮士德》有言:“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凡尘而去。”纪伯伦有诗:“有两个我,一个我在黑暗中醒着,一个我在光明中睡着。”人,是矛盾的合体。甄宝玉和贾宝玉,和《西游记》中的真假悟空,《离魂记》中的真假倩娘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具有非凡本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方面跟着唐僧取经,忠心耿耿地为平庸的唐僧效力;另一方面,在他的心灵深处,又时时梦想着在花果山唯我独尊为王。于是有了假悟空出来捣乱。假悟空也是本事非凡,谁也降服不了他,只有如来佛,一眼看穿了问题的实质:“二心生真假”;于是,真假悟空合而为一了。在《离魂记》中,与表哥王宙热恋中的倩娘,一方面迫于封建礼教,听凭父母包办婚姻的摆布,害着相思病安分守己在家;另一方面,她又冲破了封建牢笼,跟前恋人私奔,结婚五年后回家里来。于是真假两个倩娘合而为一。
  《红楼梦》作者创造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形象的用意,与真假悟空、真假倩娘相似。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在贵族阶级统治者的眼里,在甄、贾二府主子的心中,他是一块珍贵的“宝玉”。这块宝玉却有真和假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假(贾)宝玉:他厌恶那个腐朽的贵族世界,讨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礼教,喜欢在封建主义所规定的礼教范围之外行动,用避世主义的态度,躲在女儿国里消磨时光。这样的宝玉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当然是一块假货,故曰假(贾)宝玉。这是宝玉这个贵族公子性格的一个方面,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把宝玉的这种叛逆性的性格当作主要的方面来写的,所以贾(假)宝玉成了《红楼梦》的主人公。然而,人,既然是矛盾的合体,这个贵族公子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叛逆者。他的思想,他的性格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因而就有了真(甄)宝玉。他虽然也曾叛逆过自己的阶级,但他后来却有了转变,终于走向正道,成了贵族阶级所喜欢的接班人。对于贵族阶级来说,这个宝玉才是真的宝玉。
  因此,贾宝玉和甄宝玉,实际上是同一块宝玉的真和假的相互矛盾着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物的矛盾性格的两个方面。当然,作者可以把这人物的这种矛盾性格合在一个形象之中,来写他的思想矛盾;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多采用这种写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却又喜欢采用“真假悟空”“真假宝玉”这样的特殊手法,把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分成两个形象来表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人物性格描写上的一大特色。
  贾宝玉原先是把甄宝玉当作自己的知己的。他对他曾时时思念过,在梦中见过,在迷离恍惚的镜像中见过,在亲戚的传说中听到过;甄宝玉的相貌,和他那“只爱美人不爱官”的脾气,既然与自己相同,那么必然是自己的知己无疑了。岂知,这次一见面,甄宝玉原来也是一只“禄橐”。希望中的失望使宝玉的老毛病复发。
第3个回答  2016-01-09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惑偏私: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的宣传。
 
  地藏庵的尼姑来到贾府串门,向惜春宣传当尼姑的种种好处。惜春老早就有出家的念头,听这二位尼姑的宣传之后,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注意,这里用了“偏私”二字,是有深意的。尼姑的这种宣传,说当尼姑这样好,那样好,并非是事实,而是她们的一种私人偏见。试想,一个青春女人,把自己的许多天生的欲望,首先是作为女人命根子的爱情欲望,绝对禁固起来,用铁锁链把自己的精神锁了起来,这会是快乐幸福的事吗?观音菩萨尚且要韦陀陪她。何况是凡人女子?
  人,尤其是女人,向别的人宣传自己职业或所获的益处,希望别人同来参与分享这种益处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的确很好,值得他(她)人来分享;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并不好,甚至是很糟,或是出于无奈,嫉妒他(她)人的职业和所获的幸福,想把自己的这种不好和无奈推向他(她)人,以便使更多的人失掉幸福,与自己同处一种环境,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一种天性:除了至亲至爱之外,是不会有人将自己的幸福让他(她)人一齐来分享的;而只有希望别人来同当自身的不幸和灾难。“偏私”宣传即是这一种;地藏庵的尼姑来向惜春游说,说什么当尼姑可以免除灾难,可以让来世获取幸福或转成男身,就是这种“偏私”宣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人来和她们一起在精神牢笼中受罪。社会上的这种宣传很多,尤其是女人的宣传,多属这一类。
  这使我想起一则《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被猎人打掉了尾巴,很痛苦。她看到其它的狐狸都有尾巴,而独自己没有,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她,便四处宣传没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希望其它的狐狸也能像她那样把尾巴去掉。幸好有只老狐狸揭穿了她的骗局。
  “惑偏私”:读者们,尤其是女读者们,要警惕啊!社会上,你的周围,像这书中的这种“姑子”,作这种“偏私”的宣传,多着呢!!大至美国当局宣传侵略伊拉克的天经地义,中至各式各样商业广告的骗子宣传,小至三陪女回乡时的自我炫耀,都是一种“偏私”,切勿受其惑啊!!
  这回通过地藏庵的尼姑之口,大肆污蔑妙玉。这是续书人不喜欢高洁,而热衷于随波逐流的观点的表现。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YJRZUl3ii4xSUdoXbTG52Y8XbaNo5-nQfDHgxVHhQJRMv35sZFL66dsI4n4uu4zBkXuFApSc6LMfbn1kePPIa_
第4个回答  2016-02-04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的宣传,立誓实现自己出家的夙愿。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宝玉,所以说“同类”。证,验证。把两个“宝玉”放在一起,加以验证,谁真谁假。

地藏庵的尼姑来到贾府串门,向惜春宣传当尼姑的种种好处。惜春老早就有出家的念头,听这二位尼姑的宣传之后,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注意,这里用了“偏私”二字,是有深意的。尼姑的这种宣传,说当尼姑这样好,那样好,并非是事实,而是她们的一种私人偏见。试想,一个青春女人,把自己的许多天生的欲望,首先是作为女人命根子的爱情欲望,绝对禁固起来,用铁锁链把自己的精神锁了起来,观音菩萨尚且要韦陀陪她。何况是凡人女子。

人,尤其是女人,向别的人宣传自己职业或所获的益处,希望别人同来参与分享这种益处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的确很好,值得他(她)人来分享;一是自己的职业或所获并不好,甚至是很糟,或是出于无奈,嫉妒他(她)人的职业和所获的幸福,想把自己的这种不好和无奈推向他(她)人,以便使更多的人失掉幸福,与自己同处一种环境,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人,有一种天性:除了至亲至爱之外,是不会有人将自己的幸福让他(她)人一齐来分享的;而只有希望别人来同当自身的不幸和灾难。“偏私”宣传即是这一种;地藏庵的尼姑来向惜春游说,说什么当尼姑可以免除灾难,可以让来世获取幸福或转成男身,就是这种“偏私”宣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女人来和她们一起在精神牢笼中受罪。社会上的这种宣传很多,尤其是女人的宣传,多属这一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