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该怎么形容?

如题所述

用三句话评价杜甫:人中赤子,儒中圣哲,诗中巨匠

语墨夫子
千古一诗圣,文章两忠忧

——读《杜诗选集》有感

千古以降,文人以德高而名者,唯杜甫而已。

历数文豪巨匠,陶潜以隐逸而名,李白凭豪迈而显,苏轼因才思而高,唯杜甫兼有诗名、德名,皎皎独耀,难以超越。

何以如此?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陶、李二人皆尊重内心感受,外儒而内道,一归隐田园,一纵酒江湖,但求适意洒脱,不复顾及庙堂黎民,可归入“穷则独善其身”一派;

而杜、苏二人既执著于理想,又根植于现实,进亦忠忧,退亦忠忧,可归入“穷亦兼济天下”一派。

所不同的是,苏轼集前人大成,融儒、释、道于一炉,为后世文人走出了一条通达之道;

而唯有杜甫一生为儒,始终忠君忠志,时刻忧国忧民,为后世文人贯彻了儒的终极之道,从而成为“诗中圣哲”。

综合比较,唯杜甫可谓“千古一诗圣,文章两忠忧”。

杜甫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想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认识他。

一、人中赤子
称之为“圣”,切不可忽略杜甫作为人的一面。由凡入圣,并非人人皆可,唯有赤子,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所以,他首先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一个生活在俗世的人,一个纯真、真挚的人。

他对理想、使命是那样的执着、坚定。杜甫出生时,家道中落。少有壮志的他,自然在家族显耀光环的重压下,在伟大昂扬的盛唐时代,勇敢坚定地承担起光耀门楣、振兴家学的使命。他是那么的努力,那么的执着,却又那么的坎坷。

他有远大的抱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所向无空阔,可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年轻时的杜甫,是那么的高志豪壮,一派盛唐气象。他最大的志向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终其一身,要么沉沦下僚,要么流落江湖,坎坷潦倒,抑郁悲愁。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就绝不放弃自己对于理想对于君主的忠诚。

他对朋友是那样的真诚,与李白的结识是他一生的幸运。从《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到《昔游》《遣怀》,共计14首,无不流露出他对这位天才诗人的赞美、同情、热爱、怜惜与思念。

这在盛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诗圣杜甫,他的诗因为多描写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其人,因诗显名,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一千多年来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称道,奉为“诗圣”,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几乎和苦难、倒霉紧紧拴在了一起。

裘马轻狂,恣意漫游的青年
公元712年,发生了两件值得历史铭记的大事情。第一件事,唐玄宗在这一年继位;第二件事,伟大的诗人杜甫在这一年出生。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祖上,一直可以追溯到司马晋朝的开国杜预。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武则天时期不仅是有名的诗人,而且在朝中担任高官。他的父亲杜闲,担任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等官职,他的外祖父崔家,也是名门望族。

因此,杜甫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但也是书香门第,算得上官三代。尽管杜甫三岁丧母,但是因为家境优渥,衣食无忧,他的童年年时期一直过得很幸福。杜甫七岁能诗,天赋异禀,充满书香气息的家世背景,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六岁时,杜甫就能在河南郾城,观看唐朝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等到他年龄渐长,出入豪门,在岐王宅里听过唐朝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唱歌。近距离感受第一流艺术家的熏陶,对于杜甫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带来很大影响。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是证明: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二十岁,离家远游。唐朝时期的文人,都有游历的风气,一来是为了增长学识,二来是为了结交名士,求个前程。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二十五岁,同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去了江南,辗转四年,他遇见李白的时间,还要在十年之后。

公元736年,杜甫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杜甫没有把这次失败放在心上,他回到家里收拾行囊,跑到山东、河北一带,做人生的第二次游历。杜甫的父亲这时候调任兖州司马,给他做后盾。二十五岁,杜甫登泰山,心潮澎湃,一腔抱负无从倾诉,于是提笔写下堪称“咏泰山第一”的《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父亲的资助下,杜甫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过着“恣意漫游,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三十岁,而立之年。

怀才不遇、失意潦倒的中年
杜甫结束了游历,回老家成亲,娶了一个杨姓的姑娘。杨家同样是名门望族,与杜家可谓门当户对。在后来的人生中,夫人杨氏一直陪伴着他,即使后来杜甫穷困潦倒,仍旧对他不离不弃,毫无怨言。

两年后,杜甫抛下娇妻,再次选择离家远游,他太渴望能够在朝廷获得一官半职了。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道中落,作为家中长子的杜甫,身上担任着兴旺家门的重担。

杜甫来到了洛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三十四岁的杜甫和四十五岁的李白相遇。杜甫小有名气,但是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李白方才供奉翰林,却又很快遭到唐玄宗赐金放还。此时此刻,杜甫还只是李白的一枚粉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却是《戏赠》:“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大概李白,只是将眼前这个瘦瘦高高的小兄弟,当成一位狂热的追随者,并没有特别高看吧。第二年秋天,两人再次相遇,杜甫在《赠李白》一诗中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以《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相赠: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和天下闻名的大才子李白攀上了朋友关系,并没有给杜甫的处境带来改变。他依然在长安和洛阳的高门大宅中奔忙,希望能够求得一官半职。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三十七岁了,他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遇上了主考官李林甫这个大混蛋。李林甫是当朝宰相,为了蒙蔽晚年昏庸的唐玄宗,他编了一个“野无遗贤”的借口,当年应试的考生,全部落第,杜甫很不幸是其中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