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会说,军长与参谋长谁大这还有争议吗?当然军长大,参谋长只是军长的手下,如果真是如此简单的问题那就没有必要讨论。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国家最担心的是手所握重兵的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北洋政府时期北洋军阀通常凭借一个师就能割据一方,那么一个军兵力明显要比一个师的兵力要多了很多,如果作为一个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军长的权利如果不受到制约,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了。
一直以来军事方面,统治者都是采用军政与军令分开,进行军事权力的限制。
军政方面主要负责:各级军事主官的任命、部队的动员训练和编制、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列装等。
军令方面主要负责:战争时期的作战指挥权
军长是负责一个军的军政,它的最高上级是陆军总部,而参谋长是负责一个军的军令,它的最高上级是总参谋部。军长控制军队,而参谋长使用军队,一个是所有权,一个是使用权。
北洋时期,由于民国的建立的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强有力中央,虽然也对军队进行了陆军总部与参谋总部体系的建立,但是由于地方势力的强大,参谋系统根本在军队里无法建立,所以慢慢参谋长就“聋子的耳朵-摆设”.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政归军政部何应钦管,军令归总参谋长白崇禧管,但由于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所以造成军政与军令混乱。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是顾祝同,而参谋总长是陈诚,孟良崮战役中参谋总部要求国军各部向整编74师靠拢,而手握重兵军长们却在顾祝同的授意下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最终整编74师全军覆没。
解放军部队因为军长与政委相互牵扯,所以参谋长的功能相对比较弱化,同时因为参谋长的权力是由于上级给予的,由于早期红军部队各地为战,所以参谋长就沦为了军长的助手了。
总体来看,世界各国的军长与参谋长是平级的(分工不同),只是解放军政委的存在弱化了参谋长牵扯作用,所以并不能简单认为参谋长是军长的手下。
师是部队的常设编制,师长,副师长,参谋长是都是一个师的军事主官,这三者在军队中的地位到底有何差别呢。
军衔配置:少将师长,少将副师长1 名,上校副师长1 名,上校参谋长
参谋配置:师长(中校参谋),副师长(少校参谋),参谋长(上尉参谋)
部队长官参谋配置通常是比军衔低两级,所以不要小看这些参谋,上将的参谋军衔都是少将(师长级别),参谋们日常统一归参谋处管理,同时设置参谋主任一职,日常工作都是在参谋处完成的,这是所指的长官参谋配置指的长官外出的随行参谋。
参谋处:参谋主任(中校),中校参谋1人,少校参谋2人,上尉参谋2人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同时为了对日作战进行准备组建了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出任委员长,军事委员会下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与军令部(部长:白崇禧),师长由军政部任命,参谋长由军令部任命。抗战全面爆发前,参谋长的地位高于师长,抗战相持阶段就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参谋长自然也就没有权利了。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军刚刚进行整军,设置了参谋总长(陈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又进行了军政与军令分开。孟良崮战役中,陆军总部命令张灵甫撤出一线,而参谋总部命令张灵甫进行“中心开花”,最终张灵甫执行了参谋总部的命令,结果全军覆没。原因很简单:防止产生新军阀割据,利用参谋总部打压陆军总部
世界各国的军事制度都是“掌军不能令军”,所以作为地方的军事长官(师长)与上级派来军令长官(参谋长)权力大小主要取消上级对下级控制的权利。
部队长官参谋配置通常是比军衔低两级,所以不要小看这些参谋,上将的参谋军衔都是少将师长级别参谋们日常统一归参谋处管理,同时设置参谋主任一职,日常工作都是在参谋处完成的,这是所指的长官参谋配置指的长官外出的随行参谋。中国的作战部队,副军长是老资格的副军职,多数情况下是不太管事的二线职务。军参谋长多为上级机关下派的干部,或是从师长中提拨的年轻干部,属于培养对象。正常情况下三年集团军参谋长未升正军职就要改任副军长,给排在后面的培养对象让位置。
少数机关人员和必要的设备开设集团军的预备指挥所。部队副官配置通常是比军衔低三级,副官日常统一归副官处管理。同时设置副主任一职。国民党规定长官副官最高为上校,所以有多有想法的副官会主动要求外放担任军职。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国家最担心的是手所握重兵的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北洋政府时期北洋军阀通常凭借一个师就能割据一方,那么一个军兵力明显要比一个师的兵力要多了很多,如果作为一个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军长的权利如果不受到制约,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了。
国民党军政归军政部何应钦管,军令归总参谋长白崇禧管但由于所以造成军政与军令混乱。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是顾祝同,而参谋总长是陈诚,孟良崮战役中参谋总部要求国军各部向整编74师靠拢,而手握重兵军长们却在顾祝同的授意下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最终整编74师全军覆没。解放军部队因为军长与政委相互牵扯,所以参谋长的功能相对比较弱化,同时因为参谋长的权利是由于上级给予的,由于早期红军部队各地为战,所以参谋长就沦为了军长的助手了。
师一级编制是国家的常设编制,师长是一个师的最高军事长官,而是参谋长是司令部的最高长官,那么师长与参谋长到底谁更大。
中国军队自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启正规化,清政府以北洋六镇(6个师)为中央师,同时要求每个省编练一镇(1个师)新军作为国防师,也是就中央6个师,地方上每省1个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当时全国共有14个师及18个混成旅。袁世凯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立了陆军总部与参谋总部。陆军总部的最高长官是陆军总长归政务院管辖,参谋总部的最高长官是参谋总长归总统袁世凯掌管。部队的师长或旅长由陆军总部任命,而部队的参谋长由参谋总部任命。
袁世凯的想法是师长有统兵权,而参谋长有调兵权。所谓的统兵权是指管理这支部队的权利。调兵权是调动部队的权利。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是防止武将专权。
参谋长接收到上级调令,然后找师长出兵。同时师长如果调兵一定要经过参谋长的同意,在命令上一定要有参谋长附属签名,否则下级团长可以拒绝执行命令。很明显此时的参谋长属于上级的特派员,权力大过师长。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中央权力大大弱化,各地的督军都兼任师长,根本就不用买上级的帐,自然此时的参谋长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同时为了对日作战进行准备组建了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出任委员长,军事委员会下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与军令部(部长:白崇禧),师长由军政部任命,参谋长由军令部任命。抗战全面爆发前,参谋长的地位高于师长,抗战相持阶段就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参谋长自然也就没有权利了。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军刚刚进行整军,设置了参谋总长(陈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又进行了军政与军令分开。孟良崮战役中,陆军总部命令张灵甫撤出一线,而参谋总部命令张灵甫进行“中心开花”,最终张灵甫执行了参谋总部的命令,结果全军覆没。原因很简单:防止产生新军阀割据,利用参谋总部打压陆军总部
世界各国的军事制度都是“掌军不能令军”,所以作为地方的军事长官(师长)与上级派来军令长官(参谋长)权力大小主要取消上级对下级控制的权利。
我们在电视里看一些战争片时,都会发现在集团军里,一般有四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那就是司令,政委,参谋长,还有就是政治部主任。其实在这种影视剧里,还经常会看到有副军长和参谋长两个人,可是他俩的职位到底是那个高,那个低啊,还是说其他的什么。谁的级别更高
其实副军长和参谋长在级别上说是一样的,实质上都是副军,虽然在级别上是这样的,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就说副军长吧,是集团军的首长,当军队在作战序列中没有军长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副军长代替的。
其实在一个集团军里,一般是会设置两个副军长的,其中一个是管军事的,一个是管后勤的。在规定上,其实这个管军事的副军长的权利是大于参谋长的,可是,司令部的最高首长不是别人,而是参谋长,而且司令部里的很多部门是直接由参谋长负责的,比如说军务部,作战部,情报部等等都是归这个参谋长直接管理的,所以这样说来,虽然参谋长和副军长都是副军级的干部,可是参谋长的实际权力是大于副军长的。
再来说一说参谋长,其实参谋长是对最高的军事首长直接负责的,在部队上参谋长这一人物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比副军长还要相对比较重要的。
很多人都以为,如果一个集团军的军长,因为一些原因不在岗位了,那么他的接班人是谁呢,很多人都觉得会是副军长,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需要分一些时期的。如果实在战争时期,那么参谋长是更有一些胜算的,原因呢,我们前面也说过,参谋长在司令部里对军务呀,作战呀,情报呀,机要部门都是起到直接管理的作用的,而且会根据这些部门给予的资料来制作作战计划,这都是要由参谋长来做的。
所以若果要是说需要一个人晋升为军长的话,在参谋长和副军长选择的话,是参谋长更有可能的。可是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生活在和平年代,军长因为到了退休的原因而退休了的话,当然主管后勤的那一位副军长是不可能接任军长位置的,而那位主管军事的副军长是有机会可以晋升为军长的,可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在副军长之前必须担任过参谋长这一职位,第二个条件就是年龄是合适的,这样这位副军长就极有可能担任军长。总体来说就是参谋长和主管军事的副军长都是有机会的。
其实类似的这些问题,没有当过兵的是不太懂的,想多了解的一些读者可以到网上自己在查一查,其实有很多地方都和我们的想像是有所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