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 父母怎么办

如题所述

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如果你只会发火、发脾气去对待,孩子从你这里能学会什么呢?

除了发火、实施暴力外,没有任何受益。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为什么不能发脾气

    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TA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坏脾气会遗传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爱发脾气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好斗。

    孩子长大后,脾气也很暴躁、为人苛刻,严重的很可能发生性变态、神经病倾向。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为人父母时,也会继承父母的坏脾气,出现“发泄伤害、复制暴力”的情况。这时,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坏脾气的牺牲品。

    正如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仅到三年级,他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改变坏脾气的办法

    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不抵触写作业。

    如果你想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如果孩子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看上去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触手可及。

    静心思考,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

    一味的压抑、克制脾气不是最好的办法。情绪是无法压抑的,压抑的情绪最终会以更失控的状态爆发。

    真正的做法是,学会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我自己情绪管理不好,和孩子无关。

    学会真实的表达情绪,及时疏导

    我有个同学是公认的好脾气,做了妈妈后也从不发火。她说之所以从不发火,实际上是因为她会经常与家人表达情绪。

    她说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骂也好、被朋友误解也罢,只要回家跟爱人倾诉一番,心情就会恢复平静,从不担心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孩子面前。

    当一个人生气、发怒时,只要给她一个有力的拥抱,并用心倾听、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够给对方带去力量和安慰,对方的情绪一旦释放出来,表达出来,也就自然会平静和温和了。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错了事、受了委屈后,不需要指责、埋怨和打骂,而是被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得进你的良言和教诲。

    教育孩子实则是修养内心

    让孩子的脾气散在空气中

    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脾气就发不起来。

    记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说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听,不但用手去抓菜,还往菜盘里喷口水、吐气,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过来瞪我。

    她的举动令我非常愤怒,想吼她不听话、没教养,可我忍住了没发火,继续若无其事的打扫厨房台面。

    接下来孩子可能知道错了。吃饭时,我对她刚才的举动只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时候吃饭都要乖,不乱走动也不问这问那,吃完饭后还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现,我突然感觉到克制脾气是对的。

    在如此有挑战意义的事件上,能做到不发脾气,很佩服自己。如果我当时忍不住,对着孩子的行为大声呵斥或打骂,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脾气的对持就像拔河比赛,对方的铿锵有力是以你的坚持不懈为前提。如果想让对方放弃,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无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人的脾气都有互动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气,往往会加倍反弹回来。所以,我们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不让坏脾气露脸。

    与其发脾气,不如传递正能量

    和孩子较量中只要你动怒、发脾气,就败了。父母若不和孩子发脾气、逞强,遇事有定力、会变通,孩子学到的也是这些智慧。

    一次单位临时开会,我把孩子送给邻居照看。

    当看到邻居阿姨对着自己孩子的淘气大吵大吼批评责骂仍不起作用时,我家六岁孩子对阿姨说:“你不应该那样无缘无故的批评他,他会很难受的,你应该跟他一起想办法呀。

    邻居忍不住的跟我说:“你这孩子真懂事,不仅嘴巴会讲,还会出主意、善动脑筋,比我家孩子小两三岁,却比我家孩子懂事。”

    后来我家孩子又跟阿姨说:“我妈妈从来都不对我发脾气。”邻居问我是不是真的。

    回想起来,我确实很少对孩子发火,即使她犯错、顽劣淘气,我多数情况下都忍着不怒,然后跟她一起动脑筋、想办法。

    正因如此,我的孩子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孩子遇到事情不是通过动怒、发脾气来解决,而是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想法,我很欣慰。

    如果你只会发火、发脾气去对待,孩子从你这里能学会什么呢?除了发火、实施暴力外,没有任何受益。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爱的教育

    记得有次喊孩子吃饭,她没理我。而后又把画好的画展示给我看,我故作生气状扭头没看,她却劈脸给我一巴掌。

    虽然不疼,但这个行为让我震惊。当时我双目圆瞪,气的想把她打回去,可是我忍住了。

    而孩子却忍不住了,她立马就知道自己做错了,三番两次跑到我跟前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没有过来吃饭是不对的,那是因为我的画还没有画完,我是想画一幅漂亮的画送给妈妈作为礼物。

    是的,如果我选择对孩子发脾气、打骂的话,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和满满的爱,给母女交流设置严重障碍。

    有时候孩子叛逆、不听话甚至顶嘴,要看到本质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问题的勇气,总比像个木头人一样,没主见和灵魂,唯唯诺诺听命大人要好。

    心中只要充满爱和感恩,你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为孩子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同时,自己也备受滋润。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传递正能量,心中满藏爱和感恩,才能使爱不断传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发脾气是人之常情,当然孩子也不例外。当您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应当怎么做呢?怎样处理效果比较好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您不妨试试看,这几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帮您化解孩子心中的怒火。解决方法 1、避免用愤怒去响应孩子的愤怒,你的愤怒将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要先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平静、温和的声音响应孩子。如此你才能引导孩子的行动,同时你也以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示范了你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行为。 2、孩子需要学习到:虽然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处理它们的方式却有能被接受以及不能被接受之分。 你可以借由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帮助他了解这一点。通常,只要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感觉,就能让他平静下来。举例说明,如果孩子因为哥哥没问他就把脚踏车骑走而生气,他因此而吼叫、咒骂。请你平心静气地去了解他生气的原因,并且说:“我知道哥哥没有问就拿走你的东西,这很让人挫折。”孩子会思索如何回应,这个时间就可以让他发脾气的行为暂停下来。 下一步,问一个问题去引导孩子做更正面的思考:“你觉得你要如何做才会让他记得要先问过你?”如果他还是很生气,再次提醒他以更正面的方式思考:“生气无法处理这个问题,你觉得呢?”陪在孩子身边并且引导他找出解决方法。 3、如果孩子的情绪已经失控,立刻制止他并把他送回自己的房间,让他冷静下来,不要试着在孩子情绪反应最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稍后,当他平静下来,花时间让他了解,尤其是他做了什么是你并不允许赞同的。通过沟通与孩子约定,让孩子计划在未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行为。 4、跟孩子谈他生气这件事,告诉他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建议他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在行为失控或口不择言之前控制好自己。预先让孩子知道,下次当他脾气爆发时,你将会协助他,要求他回到自己房间去冷静下来。告诉他如果当他被要求却没有立即回房间,他将丧失一天休闲时间的权利,例如讲电话、看电视或者和朋友们玩。 5、帮孩子发展出一个“生气控制计划”。 选一个安静的时间,和孩子讨论关于生气这件事,脑力激荡出当他感觉自己失控时他所能做的事。 例如,他可以戴上耳机听音乐,到外面丢篮球或者冲个澡。让他将这些方法写在表格里并且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当他使用这些方法时要鼓励和支持他。你可以选择一个关键词,让他知道他现在情绪失控并且需要冷静下来;再选择使用一个词代表暂停,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整合自己。 让孩子学会管理愤怒的情绪是一门学问,它需要父母耐心的去引导和教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14

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做?美国家长和老师常用一种“计时隔离法”,不打不骂不发脾气,却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第3个回答  2011-10-07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财产分割原则、婚姻咨询、挽救婚姻、婚外情处理、分离第三者、离婚诉讼请找 中国外遇救助网
img
82
让家长看这篇文章: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学会和孩子聊天

什么是“代沟”?“代沟”是家长平时沟通无效,致使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的现象。它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拥有共同兴趣或共同思维的表现。“代沟”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温馨。消除“代沟”的方法是家长学会和孩子聊天,努力营造“家长的事情孩子乐于听,孩子的事情家长听着乐” 的氛围。 据调查:家长主动与孩子摆谈工作和生活中的悲与欢的占32%;不让孩子知道家庭经济状况的占28%。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不主动与家长摆谈同学间趣事的占61%;当受到委屈时,向家长倾诉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应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共享性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爸爸、妈妈很相信自己,愿意和自己分享家里的事,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家里的事。

和孩子聊天,应讲究技巧,讲究手法,讲究环境。下列做法是错误的:有孩子的同学在场,你大肆叫苦说家里没钱交学费;当孩子兴冲冲地与你聊同学间的趣事时,你却因工作原因心烦而不闻不理;孩子与你谈论网上的事情时,你却马上追究上网的时间,网上都做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没有共同语言”或“自找惹事”为由,而不愿与你聊天了。所以,家长要想学会和孩子聊天就应该做到:①认同孩子的观点,别以成人思维去审视他;②收集孩子关心的话题;③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④别斥责孩子。必须斥责时,也一定用建议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间三天说了多少话?笑了多少次?⑥学会检讨自己的过失;⑦在孩子面前学会妥协。

二、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实际是两个生命体的碰撞。每一位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都要学习教育的艺术。

根据许多成功的经验,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包括: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等几个方面。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里话,使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谈起时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原因: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的咨询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说话,却被母亲抢去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还有个例子: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时,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了,哪里还谈得上两代人的沟通呢?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呢?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们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请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我长大了!”“别整天唠叨我!”“严格要求,我没意见,可太严了我受不了!”“请支持我做些我喜欢做的事!”“让我有点自己的小秘密,好吗?”“我希望得到鼓励,别总是责备。”“别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我也有自尊心!”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要接纳他们已经长大的事实,否则只会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三、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毕竟我们做父母的也年少过),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那么,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么呢?不过是一句老话“将心比心”,你说是吗?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妈妈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电视,少上网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电视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地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既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让孩子尽可能少看电视外,父母最好让孩子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孩子许尽早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过,既便网络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家长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主题。在电脑普遍流行的时代,人们容易以“网络时代”“读图时代”的名义夸大电脑和网络的功能。事实上,无论电脑技术多么发达,网络以及读图永远不可能成为所谓的“时代精神”真正的时代精神依然在纸介质的经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宁静致远的个人思考中。

家长也不必为了让孩子适应所谓的“同伴文化”而鼓励孩子玩网络游戏。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和玩网络游戏的激情,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对网络游戏的无知而暂时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过,如果这个孩子既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又有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来影响周围的其他同伴。不会玩网络游戏不是耻辱,没有出色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业余爱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于充满暴力或色情的网络游戏之中,那才是耻辱。

相比之下,看电视对孩子成长的破坏程度低于玩网络游戏。也因此,家长在解决孩子的“电视依赖症”和“网瘾”时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治疗”思路。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看电视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和孩子签定“契约”。比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看电视,每天必须先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看电视,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电视依赖症”,严重破坏了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过一点时间的“非电视生活”:切断家里的电视机“天线”,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打开”电视;把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暂时“锁”起来,让家里的任何人都无法轻易遥控电视。在电视机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够长期过某种“非电视生活。”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电视依赖症”,安排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非电视生活”倒是可以考虑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和思考质量,那么,家长最好不要规定“每天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或每天只能在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每天只让孩子玩1个小时的结果是:每天准时玩网络游戏将强化孩子玩游戏的激情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个小时,总会觉得不够,他会每天生活在对网络游戏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长最好规定:只能在周末的某个时间段玩网络游戏,其他时间禁止玩网络游戏。周末偶尔玩网络游戏,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强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应。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那么,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签约那么简单。有严重“网瘾”的孩子不会遵守任何“家庭契约”,他将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长的劝说,而是“治疗”。而且,让那些染上了严重的“网瘾”孩子接受治疗时,父母必须陪伴。因为,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关系不和,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成就感等因素引发。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中国外遇救助网》婚姻、心理、法律专家提供婚姻问题的综合权威咨询。
心灵的伤害远比肉体的伤害痛苦百倍。《中国外遇救助网》是婚姻的卫士和疗伤的港湾。
vaebvbnd
第4个回答  2015-02-28
1、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
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孩子疏远父母的亲情。

2、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
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3、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
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4、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
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父母爱发脾气,难免会让孩子也形成爱发脾气的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