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高百尺这句是出自?

如题所述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诗自唐代以来,众口相传,流布甚广。晚清学者俞樾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说到:“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系张继之字)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千百年来,凡是一说到寒山寺的人,都必定要吟诵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另外,凡是吟诵过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人,对于枫桥渔火、寒山钟声,都十分的倾心。诗以寺传,寺以诗名,寒山寺与张继共同构筑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宗教的空灵境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传说,唐代诗人张继,在去首都长安(今陕北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发,于是便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后来,《枫桥夜泊》这首诗传到了日本,就开始广为流传。现在,日本的小学校,就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另外,日本人每年阳历三十以前,成千上万地来到寒山寺,在这里举行听钟声、祈求吉祥的活动。日本人只要到苏州来旅游,也无不以一睹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诗碑刻为快。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在这短短的七个字中,包含了三个最能表现秋夜深沉的典型意象:“月落”、“乌啼”、“霜天”。“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天”写所感。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之处。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紧接着第一句对 “枫桥夜泊”特征景象的描绘和旅人的切身感受。“江枫”有人说是指江边岸上的枫树。我认为这是指“江村桥和枫桥”,即“江枫”是这两桥的合称。而“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的意思,就是说:“江村桥、枫桥与桥下渔船上幽暗的灯火,使诗人睡不着觉而产生了无限的愁情。”

诗的前两句物象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将所见、所闻、所感,先后层次分明地表达了一个感觉过程。后两句却特别明确,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最鲜明深刻的,最具有诗意感觉印象的,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暗夜中,深沉的钟声,给予人的印象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将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注释】

⑴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公元742~755年)进士,大历(公元766~779年)年间曾担任祠部检校员外郎,又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担任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他特别关心兵乱后的老百姓的生计:“女停襄邑抒,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送邹判官往陈留》),“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都是关切时事之作。可惜他留传下来的诗,不到五十首,其中还搀入了皇甫冉、韩翃、顾况、窦叔向的作品。张继的诗风爽利而激越,不事雕琢,丰姿清迥,和他超脱的思想是一致的。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评论张继的诗是“事利双切”,“比兴深矣”,这是从好的一方面说的;又说他“有道者风”,也很有禅味,这是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崇尚,他也不会例外。他约卒于大历末年。诗作多登临纪行之作,有《张祠部诗集》,其中《枫桥夜泊》为最有名。

⑵《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曾题为《夜泊枫江》。

⑶月落:是指因上弦月升起得早,所以,到半夜时便就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显得特别的冷清幽寂。

⑷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知被什么东西所惊扰,哑—哑——地发出了几声啼叫。

⑸霜满天:月落夜深寒重,白露凝霜,那从四周袭来的霜寒、霜影好像满天铺地。除了讲这尽意思外,另一层意思是讲即将沉下去的月亮光,将天地照射得像寒霜那样铺天盖地,更增强了人们在茫茫的夜气中充满着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

⑹江枫:有人一种解释为:“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是:“江边的枫叶殷红如火,即使在落月的微光中,也能望见它朦胧的红影。”再有解释是:“近处的江畔上,几棵枫树在夜风中轻摇,落下了几片红叶。”等等,不一而足。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是指:“江村桥和枫桥”。“江枫”,即是这两座桥的合称。

⑺对愁眠:是指江中闪烁的渔火与朦胧的江枫,如一只只不寐的眼睛在望着诗人,而诗人也怔怔地久久望着它们,仿佛相对而愁,相望难眠。也有说是愁人对着江枫渔火而眠,即是“江枫渔火伴愁眠”的意思。还有说,“愁眠”是苏州山名,这是不正确的。清朝毛先舒在《诗辨坻》一书中说:“后人因张继之诗始改山名愁眠。”

⑻夜半钟声:对于张继在诗中的说法,宋代的欧阳修在他写的《六一诗话》中,对这个说法,曾提出过疑问,他认为半夜里寺院里是不打钟的,因为它不是打钟的时刻。但是,在当时的唐代,寺院里确实夜半打钟的习俗。而这种夜半打钟的习俗,我们也可从当时唐代的诗人的诗词吟咏中可见一斑。如于鹄(读音为:户,hu)在诗中写道:“遥听缑(读音为:够,gou)山半夜钟”;白居易也在他写的诗中说:“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这些都是“半夜钟”的明证。

〖名胜简介〗

⑴枫桥: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城西3.5公里处的古运河畔,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寒山寺枫桥是苏州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远度重洋传到日本和欧州等国。

枫桥,旧又作封桥。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指出:“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士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⑵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⑶夜半钟声:就是指寒山寺内最为游人感兴趣的那口大钟。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⑷江村桥、枫桥:

江村桥、枫桥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清咸丰十年毁于兵乱,同治六年重建。桥下的古运河是京杭运河的一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9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夜泊山寺》

  有人认为诗题应是《夜宿山寺》之误,因诗里无一字言及与「泊」有关之情景。

  以「危」写楼之高,高得有点岌岌可危,像是随时会倾倒,那份感觉是幻中见真。接著的三句,都夸张地描述身在高楼高处的景象:伸手就可以把星辰摘取,更诚惶诚恐的,不敢高声说话,怕惊醒天上的仙人。

  此诗可说充分体现出李白惊人的想像力。其实,古代的高楼,无论如何及不上今天的摩天大厦,今天,身在摩天大厦之巅,又或东方明珠的最高层,才真的是「手可摘星辰…恐惊天上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