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到达了哪种程度?

如题所述

《自然》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2020年或标志着人造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自第一次农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升,人口大量增长。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采伐,让植物生物量从约2兆吨(2万亿吨)减少到目前的约1兆吨过去100年里,建筑、道路、机器这类人造物体的质量以每年300亿吨的速度不断产生,每20年翻一番。

人造质量本身的构成变化与特定的建设趋势有关,比如建筑材料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从砖过渡到混凝土,以及60年代开始使用沥青铺路等都引发了人造质量的构成变动。此外,二战后的全球性重建等重大事件也会导致人造质量的大规模变动。在20世纪初,人造物体的质量相当于总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全球人造质量已经达到1.1兆吨上下,开始超越全球总生物量。

这项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反观2020年与全球生态新闻相关的事件,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不断被强化。无数的实例证明,人类的活动足以改变地球生态。值得庆幸的是,在本年度与全球生态相关的新闻中,我们不光能够体会到人类向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也能够体会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寻求向好改变的姿态。

全球变暖趋势蔓延,多地拉响生态警报

1月15日,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观测数据,联合国发表新闻称过去十年间的平均气温超过有记录以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十年。而此前一周,欧盟旗下的气象专门委员会也发布消息称,2019年是仅次于2016年的高温年份。

NASA旗下的戈达德太空研究所为联合国本次报告提供了多项观测数据,其所长对新闻界发表评论称: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仍在加剧,这与特朗普声称的“目前的气候变化仍在自然变动范畴之内”完全相悖。

2月13日,南极洲西摩岛观测到了20.75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气温。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南极观测到2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虽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次的观测结果可能仅仅是孤立事件,不能作为气候变化的趋势性证据。然而这则消息还是在各国舆论引发了激烈讨论,极度寒冷的南极也会有20摄氏度的气温,确实不能不让人担心起持续变暖的地球来。

2月27日,俄罗斯科学家发表研究结论称,由于海冰面积的减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北极熊中的同类相食事件似乎越来越多发。在食料不足的极端情况下,雄性北极熊会向带着幼兽的雌性发起攻击。虽然北极熊的这一习性以前就有所目击,但近来的相关报告变得越来越频繁。北极海冰面积在过去的25年间缩小了40%,北极熊算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它们狩猎所依赖的浮冰大量消失。今后,它们将很可能必须在沿岸以及更高纬度的地域繁衍生息。

除了全球变暖,人类活动同样在影响全球生态系统

3月11日,肯尼亚传来令人难过的消息:两头稀有的白色长颈鹿遭遇非法猎杀者的毒手。这两头白色长颈鹿是母子,栖息在肯尼亚东部的自然保护区内。当它们被发现时,已经是一堆白骨了。此次惨遭杀害的雌性长颈鹿是全球最早被发现的白化长颈鹿,而她在2019年8月生下两头白化小长颈鹿后,则让全球已知的白色长颈鹿数目短暂地增长为三只。

据悉,这三只白色长颈鹿并非白化个体,而是白色变种,相对正常个体,它们的体内黑色素含量只是降低而非完全缺损,因此三只白变种长颈鹿的瞳孔都是褐色的。如今,母亲和兄弟不幸罹难,另外一只小鹿被严加保护。截至目前,杀害两只白色长颈鹿的凶手仍未找到。

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享有发展权利的同时,也有实现与自然调和共生的义务。虽然短期来看,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仍然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零排放和零干扰,甚至在全球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仍然将在短期内持续恶化。我们反对教条化的唯环保论,但我们必须牢记,践行生态发展不光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同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1.人类的滥杀动物,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生态多样性的降低。2.工业越来越繁荣,导致地球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每年地球平均气温都上升0.2℃,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
第2个回答  2021-01-23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各种工业垃圾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酸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冰川融化、气候变暖。
第3个回答  2021-01-21
大家都知道,在古时候一些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掌控,这在人类不断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不断的进步,人类也可以控制一些天气的变化,且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比如说滥砍滥伐造成的温室效应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