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字的演变

如题所述

“阳”,六书属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的“阳”字左边是“阜”(土山),有升高的意思;右边上部是“日”,下部是“T”,是祭神的石桌(有学者认为指树枝),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或树枝)的上方。金文在“T”的左下方加“彡”,表示阳光,变为“昜”,会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昜”兼表声(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小篆线条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楷书笔画化,“阜”变为“左耳刀儿”。简体楷书以“日”代正体楷书的“易”,成为通用的简化字“阳”。“阳”,本作“昜”。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耀。“阳”字的本义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引申为太阳、阳光,又引申为温暖,还引申为明亮;又指古代的哲学概念,与“阴”相对;又有“外露的”“表面的”的意思。据《说文》:“阳,高明也。从𨸏,昜声。”其本义亦当为“高明也”,非具体指山之南、河之北也,当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从阜从昜会意。甲骨文见昜、阳,但未见阴和侌,西周金文则昜、阳、阴俱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