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现代社会出家的人?

如题所述

其实这个和古代社会没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时候,当佛教和道教刚刚兴起的时候,确实出家的人都是因为一种信仰,或者被佛教或者道教的信仰所折服,从而遁入空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朝代对于佛教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出家都是为了躲避当时朝廷的横征暴敛,逃避徭役和赋税。而且,进入空门的人不用劳作,是游手好闲的人的理想乡和乌托邦。

这和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现代人出家的,也有真的看破红尘,觉得滚滚红尘是业障,出家去寻得内心的宁静。但是也有人是因为沽名钓誉,或者抱着一些政治目的加入这个群体。真心礼佛的已经占据很少一部分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出家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很大的人生变故,或者是遭受过很大的打击才会选择遁入空门。这样的人往往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而是一种逃避的心态使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逃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和过去的记忆。

而现代社会也是存在很多假和尚的。比如,当一个出家人在想我化缘的时候,我往往都会要求他给我背一段金刚经,如果能背的话,我就会欣然掏钱。但是很多时候他们都不会,甚至我起个头都不会。这就是说为什么很多人出家只是沽名钓誉或者为了某些其他的目的。

面对现代社会出家的人,我们应该报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一下子就给他们贴上同一的标签。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31

   我觉得只有一小部分的隐士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大多数的和尚可能都是为了生计。

   其实现在所有的和尚都是有工资的,他们的工资非常高,而且想当和尚不是像古代一样,你遇到了什么绝望的事儿,清心寡欲出家皈依佛门去,感悟这一生,好好地修行佛法。

    现在的和尚可能都需要大学的文凭或者是研究生的文凭,他们要修习真正的佛学专业,要对所有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达到这些要求以后,他们才能去一个大的寺庙里当和尚,和尚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信仰。

    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的形势有利也有弊,好处可能所有人都经过专业的学习,所以在给其他人答疑解惑的时候,能够说出一些专心的判断,而且对佛法的理解可能都是很多有智慧的人讨论出来的,给大家在讲解的时候可能更专业一点,而且在一些礼法上面可能懂得规矩更加专业。这就好像业余的运动员跟专业运动员之间的比较,但是我又觉得不尽然。

    我觉得真正清心寡欲,真正想出家成为佛家人的那种人,才能真正的感悟什么叫做佛法,才能领悟佛法真正的精髓,可能很多有智慧的人,研究出来的东西的确是很正确,方向已经很明了了,但是系统化学习来的佛法和自己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自己有了经历,有了人生感悟去开导世人的时候,肯定是与众不同的。

    不过不论如何,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在修习佛法,为大家答疑解惑,反正他们的目的是好的,至于他们是把这个当成职业还是信仰,其实与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第2个回答  2017-11-13
出家修行,对自己,对社会,对众生,都是有利的。是好事,善事。一切无有如佛者。
第3个回答  2022-03-20

红尘滚滚,看破容易看淡难。不愿为空所困而出家的人,终究还是为空所困。

《谈出世》

记得高中那会,冥思苦想之后,觉得人生并无多大意义,认为自己已然看破红尘,而不由萌生出遁入空门的念头。彼时,儒家的“入世”思想,与佛教的“出世”理念,冲突不断,而内心备受煎熬。

当然,我未曾“脱离苦海”,始终行走在平常的道路上。身而为人,与世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正是牵涉太多、挂碍太重,才不敢为所欲为。当我站在更高之处,回首前路,才明白:看破红尘,轻而易举;看淡人生,难上加难。

诚然,万物莫不从无中来,到无中去。功名富贵也好,道德仁义也罢,因人而生,亦随人而亡——死后一无所知,自然一无所有。

一切求索,都是徒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常人所见的“空”,大抵如此;出家的念头,多因此而生。

但是,知有之终无而不取,与知生之必死而不求,又有何区别?因必死而绝生,可谓愚蠢;因终无而拒有,亦是糊涂。见己而不见人,则见空而不见实:死后不能带走的,于己是空,于世为实。——眼中无人,则心空一切。

所以,知空而不入于空,才是智者;求实而不溺于实,方为达人。故《菜根谭》有云:“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其中又云:“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复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须知心清苦自远,心静地自偏。故“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欲知洁,必试之以污;欲知静,必验之以动:愈洁,则愈污而不染;愈静,则愈动而不乱。洁而洁,静而静,终非高士;污而洁,动而静,才是上人。

身心皆静,则流于枯寂;皆不静,则沉沦苦海。唯有心静而身不静,身俗而心不俗,才是人生之真境。所以,避世而出世,不若在世而出世。

对于出世,洪应明的心得体会,最是高明透彻,不妨多去咀嚼感悟: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之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之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第4个回答  2018-02-12
逃避现实,不负责任,找个避风港,年轻就吃供养饭,清凉的菩萨摩诃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