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为何他要这么做?

如题所述

朵颜三卫是朵颜、泰宁、福余,看地图就知道重要性,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但是实在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城太近。

你们忠心耿耿,朱棣就厚待有加,你们心怀不轨,朱棣那就寝食不安。而事实上,朵颜三卫正因为有二心,才被朱棣剿灭。

君王眼中江山为重,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也是照杀不误,何况是有叛心的武装力量,当然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

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

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

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1

朱棣攻击朵颜三卫是因为他在此之前犯下的错,需要自己弥补。而且,朱棣虽然给了朵颜三卫以沉重打击,最后也没有剿灭朵颜三卫,给明朝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就和朱棣犯下的错有着间接关系。

朱棣因为北方的鞑靼崛起,派丘福出塞攻击鞑靼。可是丘福违背朱棣的指示,轻敌冒进,被鞑靼伏击消灭。于是,为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全,朱棣决定亲自率军出征,打击鞑靼。朱棣一共对鞑靼用兵五次,给了鞑靼以沉重的打击,而朱棣也病逝于第五次出征的归途中。

朱棣对朵颜三卫的打击是在第三次出征中。朱棣先是袭击鞑靼主力,鞑靼弃辎重、牲畜逃走,明军毁其辎重,俘获其牲畜而还。在归途中,朱棣认为鞑靼如此猖狂,是因为有朵颜三卫为其羽翼造成的。所以兵分五路讨伐朵颜三卫,大败朵颜军队,杀其首领数十,俘获牲畜十几万,其余的朵颜部众请降。至此,朱棣给了朵颜三卫沉重的打击。

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亲自去大宁拜会宁王。他答应打下江山后对宁王重谢,夺取了宁王的部下,这其中就包括了朵颜三卫的兵马。朵颜三卫的兵马精悍善战,在战斗中以少胜多,为朱棣夺取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将大宁赏赐给朵颜三卫,让他们作为明朝的北方藩篱。

但是,朱棣这样一来,却铸下了大错。本来朱元璋在布置北方的防御时,就定下了塞外反击的战略。朱元璋以大宁、开平两城作为塞外的防御支点,如果敌人军队南下,就以这两个支点吸引敌人。然后朱棣等人率领军队包围歼灭来犯之敌。而朱棣把大宁赏赐给了朵颜三卫,就破坏了朱元璋的防御计划。这样一来,开平在塞外孤城难守,也只得内迁。明朝在长城以北的二三百里的防御纵深就此丢失,敌人的铁蹄直到长城脚下。

而更可悲的是,朵颜三卫并不是真心归附朱棣。他们得到了大宁的土地后,马上就背叛了朱棣。在这种情况下,朱棣迁都的北平,就只有一道长城可以屏障。而长城以北没有了防御纵深,敌军在长城一线随时随地可以突破。这使得明朝的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因此,朱棣在北伐鞑靼的时候,也顺便打击朵颜三卫,以减轻北方的防御压力。但是,虽然给了朵颜三卫以沉重打击,朱棣也无法根除他留下的隐患。朵颜三卫一直为了得到大宁的土地而战斗,最终如愿以偿,占有了这个地区。而明朝的北方防御形势一直无法改观,时时处在敌人的袭扰之下。这都是朱棣赏赐大宁给朵颜三卫造成的恶果,最终,明朝也是间接灭亡在这个恶果之下。

第2个回答  2020-09-19

首先要弄清楚这“朵颜三卫”到底是指什么。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为塞王宁王所统辖。

兀良哈,也称兀良合、罕良孩、温娘改、乌梁海……是蒙古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落。公元10世纪之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巴尔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森林兀良哈部迁徙到不儿罕山(蒙古肯特山)、斡难河(蒙古鄂嫩河)流域一带,游牧而生。

在蒙古统一战争中,兀良哈部落屡立战功,其首领被成吉思汗誉为功臣世家,一直受到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宠信。元朝时期,兀良哈部落少数人留居不儿罕山原地,守护蒙古大汗陵寝,大多数东迁和南下至顾客朵颜温都山、溯河流域。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朱元璋在兀良哈地区设置三卫,即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据《明史》载:“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历广宁至辽河日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曰福余。”

泰宁卫,因其地为元泰宁路而得名,自称“往流”;福余卫,以瑚裕儿河而得名,自称“找着”、“兀者”;朵颜卫,名字出于朵颜山,自称五两案、兀良哈。

同时,大明朝廷为了笼络和羁縻三卫,授封其首领官职。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中,泰宁卫实力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最后。后来,朵颜卫实力快速增强,跃居三卫之首。

因此,明王朝一般将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指代“三卫”,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也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三卫”处于大明、北元蒙古以及后来崛起的后金的中间位置,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因此,朱元璋在设置“三卫”时,隶属于大宁都司,好让自己的十七子宁王朱权“统辖”这“三卫”,使之成为明帝国控扼明钥东北的屏藩。

有明一代,兀良哈三卫一直控制着东北西部地区,是东蒙古的主宰者。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期间,原属于宁王朱权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骑兵,公开支持燕王朱棣,为靖难之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实际上,在明初的藩王中,宁王朱权是个强大的实力派。当时他控制着“三卫”,手握8万兵马,仅战车就有6千辆。而最让朱棣羡慕,并感到寝食难安的是,朱权控制着精锐的朵颜三卫的骑兵。

后来,建文帝原本重点打击的对象是朱棣,却将实锤都砸到诸王头上,逼诸王搞联合。他准备将宁王朱权囚禁在南京,朱权当然没那么傻,朱允炆竟下诏削掉朱权的三护卫,直接将朱权推到朱棣这边。

朱棣登上皇位后,为答谢兀良哈三卫,送给他们大宁卫水草丰美的牧地,同时还授封兀良哈三部大小首领为都督佥事、都指挥同知、千百户等官职。

兀良哈三卫自此强盛起来。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兀良哈三卫改隶奴儿干都司。

从永乐初年起,通过朝贡和马市,兀良哈三卫获得了所需的生活和生产必需品。

但是,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可能就会率部向东,掠夺忽拉温(呼兰河)流域女真人,或者南下袭扰大明北部边境。

实际上,在设置兀良哈三卫之初,“三卫”就小动作不断,不时派人加入反明的队伍中。

永乐年间,由于鞑靼部和瓦剌部互殴不止,最终波及兀良哈三卫。

永乐七年(1049年),瓦剌大败鞑靼部重臣阿鲁台,为了寻找“出气口”,他竟率残部袭击兀良哈三卫,迫使很多兀良哈人归附于阿鲁台,一起跟随蒙古军掠夺大明边境。

次年(1410年)正月,朱棣亲率50万大军征伐蒙古。六月,朱棣率军自广漠镇出发,渡河伏击蒙古军,活捉数十人。据《明太宗实录》载:“讯所擒数十人皆兀良哈部下尝入朝授官矣,复叛附阿鲁台。上责之曰:‘尔于朝廷何功,徒因来朝,辄予爵赏,今不思报,乃复为叛寇用命,悉斩之。’”

朱棣班师回朝后,于永乐九年命指挥木答哈阿升哥赍敕谕福余、朵颜、泰宁三卫头领,责备他们随从鞑靼部掠夺大明边境的行为,令三卫“还所掠戍卒,仍纳马三千匹赎前罪,不然发兵诛叛,悔将难追!”(《明太宗实录》)

翌年,“福余等三卫指挥使喃不花等如敕书遣人纳马,赎虏掠边卒之罪” (《明太宗实录》)。

不过,这次三卫贡纳的马匹数量很少,达不到成祖朱棣的要求。

直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卫才贡纳完赎罪的三千匹马,成祖曰:“蛮夷之人服则赦之。”命辽东守臣“每马予绵布四匹”。(《明太宗实录》)

在成祖的恩威并行之下,“三卫”只能归附大明。

永乐二十年(1422年)春,鞑靼部阿鲁台率军入侵兴和,愤怒的朱棣决定率军亲征。

六月,成祖进军至胡原,阿鲁台闻讯“尽弃其马驼牛羊辎重于阔栾海之侧,与其家属直北走矣”(《明太宗实录》)。

得知阿鲁台逃走,朱棣将明军分五道,步骑二万,进击兀良哈。八月,明军大败兀良哈,斩首数千级,尽收其人口、牲畜。

兀良哈受到重创,直到宣宗继位后,才重新恢复兀良哈三卫的朝贡制度。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确确实实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特别近。而朱棣又是一个如果他的手下是忠心耿耿的对他,那么他就会对他们厚待有加,如果他们对他心怀不轨,朱棣就会感觉寝食难安,事实上,就是因为朵颜三卫有二心,所以才会最后被朱棣剿灭。



作为一个君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统一,即使是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他们也是照杀不误的,何况是有叛徒之心的人呢。所以朱棣剿灭他们是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

而且换个方面来说,他们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给他们儿子,驻守边塞。而他们正是宁王麾下,战场冲杀能力最强的蒙古骑兵。后来,朱棣找宁王帮助就是因为他看中了他们的战斗力。


第2个原因是,朵颜3卫,在朱棣手下干了很久,有了自满之心之后,可能受到了北方同胞的诱惑,他们背叛的意图。这件事被朱棣察觉了。朱棣对此又怒又怕怒其不忠!而朵颜3卫呢,他们明确认错,但是暗地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就加速了朱棣下决心。为了保障我统一的稳定,我只能剿灭你。


所以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棣下决心剿灭他们是正确的。这也是在那个局势下面,朱棣不得不做的事情,也不能说他完全是恩将仇报。

第4个回答  2019-11-25

其中之一就是威胁朱棣统治的大国。但朱棣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南京搞得一团糟,迫使建文皇帝消失。其中,都阳三威自然有功劳,但并没有占据最大的功劳。既然我们不是伟大的成功者,我们有两个想法。

朵颜三卫原本隶属于北元,但凭借朱元璋的军事实力,蓝玉等人给了北元沉重的打击,使北元只能黯然西移,于是朵颜三卫自然成了朱元璋的俘虏。朱元璋也很重视人才,所以把都阳的三个卫兵交给宁王的主权,用在镇守池里。

然而,长期以来,朵颜三卫的声誉一直是争议的对象。朱棣开战时,朱云文开始招收杜彦三为,朱棣却率先招收。朱迪一路杀到大宁市。很自然,多燕三威成了朱棣身边的快刀。虽然据说杜彦三伟在朱棣的平定战中起了一点作用,但事实上,没有他们,朱棣就可以突破南京。多燕三威不过是锦上添花。


朱棣登基后,改编了《多言三威》。支持杜艳伟在暗中兼并台宁伟和傅宇玮。朵颜三卫出生于五粮哈部落,祖籍慕华里。因此,都阳三威又称五粮哈三威。

但杜彦伟一个人,就反抗明朝。明朝军队又派了一支军队去征兵。


从上面的历史来看,这朵颜三似乎与朱棣在南京的京南军主力炎三威无关。事实上,历史还有另一个版本。具体如下:

京南战役前,朱棣以京南军精锐部队的身份,向都阳三围借兵,进入南京。由于在战争中的功勋,都阳三围的领导人被提升为军衔,另一项奖励则与明朝的边防有关。

在朱元璋的时代,北方最强大的藩属负责守卫边境。他们是:北平的朱棣、阎王、赤峰的朱权、大宁卫的宁王、辽宁的朱智、广宁府的辽王、河北的朱毅、古王。朱棣登基时,将三大王位南移。与此同时,驻蒙古国霍林的驻军被撤走。

这些驻军撤走后,把这些领土交给了朵颜三卫作为奖励。把他们当作看门人。但朱棣后来为什么报仇雪恨,消灭了帮助他的军队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然,因为军队有一颗叛逆的心,他们引起了朱棣的注意。为了使自己的国家更加稳定,他只能选择消除这一势力范围。这些人虽然对自己很好,但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们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

只有当这种力量被完全消除,人们才能在王位上感到安心。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也有这些人给自己的国境带来了麻烦,也有个人的情感因素让自己的内心感到非常失望。

那这对搭档是什么三威?它和明朝有什么渊源?

起初,都阳三围不属于明朝。他们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蒙古族部落。明朝建立后,为了能够消灭这些曾经残存的势力进行了多次征服。当这些战争在蒙古打响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他们无法与明朝作战。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选择投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