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你吃过黯然销魂叉烧饭吗?

如题所述

史蒂芬·周是全港知名的食神,在饮食界首屈一指。随着在商业上越来越成功,史蒂芬·周从一位名厨变成了个生意人。他过分地注重食品的包装和宣传,忽视了食品的味道,加上被富豪搭档出卖,使他最后被厨艺徒弟唐牛当众击败,唐牛由此成为新食神。史蒂芬·周在饮食界无法立足,沦落庙街,遇上一位古惑女“火鸡”。星仔在她的帮助下重新振作,发明了新的食品品种“赖尿牛丸”,在庙街古惑仔的帮助下,该食品很快推广开来。史蒂芬·周重燃壮志,为了增进厨艺,他到食林寺学艺,误入了少林寺三十六房之一的厨房,却由此学得一身绝世厨艺,重新夺回食神之位。

这是一部典型的贺岁片,周星驰在该片可谓是淋漓尽致。整个故事是个“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戏剧过程,给了周星驰发挥演技的空间,而且烹制佳肴美食的题材也适合星爷绝妙想象力的挥洒。果然,片中的“濑尿牛丸”就有十足的噱头,用“濑尿牛丸”打乒乓球的创意可以在《破坏之王》中找到来历,最后的“叉烧饭”更是匪夷所思。星爷的“湖南少林寺”之行,是食神大赛的一个极为精彩的“插曲”,老方丈和十八罗汉铜人阵成了片中最有喜剧效果的人物造型。影片最夸张,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赛最后的品评了。片中周星驰饰演的史蒂芬·周一夜白头,苦练技艺,虽没有《大话西游》那段台词经典,但也同样感人至深。在嬉笑中去感受真情,充满了周星驰的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4


米兰昆德拉先生讲过: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开始于她成为他脑海中的一个隐喻一段诗性化的记忆的那个时刻。
那么莫文蔚在周星驰脑海中的隐喻形象是什么呢?是那碗叉烧饭?
不对,应该是那碗黯然销魂叉烧饭。这两者间有明显的区别。
早先的事实证明一碗叉烧饭的形象并不能建立起一个周星驰心目中的爱情隐喻。而黯然销魂叉烧饭则不同。首先它是建立在莫文蔚已死这个美丽的诗性基础上的。其次,它是由周星驰自创的,换种说法就是它是周星驰心中诗性美的产物。因此总的来说,“黯然销魂叉烧饭”这一隐喻形象是由周星驰心中的“黯然销魂”催化着莫文蔚的“叉烧饭”而建立的。所以我有足够理由相信周星驰深爱着死去的莫文蔚。也正因如此我还相信,一个复活的莫文蔚仍然无法转化成一个爱情形象(虽然能成为一个感恩的形象)但是一个变成美女的莫文蔚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她完完全全是一碗全新的精致的叉烧饭(和黯然销魂)无关。于是忧郁的食神转又变成了一个帅小伙和美女开始共赴一段俗气的爱情。

第2个回答  2017-10-24

对于周星驰,很多人最喜欢他的《大话西游》。
我几乎每部片子都看过,也好喜欢,但最爱的却是《食神》。
看过很多次,就算不是从头到尾刻意取悦自己,随意的转台,我也会看下去。
感谢重庆影视频道和深圳影视频道。这么多年我一直可以看到莫文蔚那种丑得让我又感动又发笑的脸。
史提芬周是大性情之人。我总以为现实中的周星驰也该如此。乖戾、嚣张、天赋,但总能吸引一大批人为之前仆后继。最近几年已经没有听到吴孟达和他合作的消息了,凡是和周星驰搭戏一炮而红的女演员也一一沉默着反目,就连爱过他的朱茵,也公然宣布与周星驰誓不两立。再看看他近来电影里的不同角色,配角也好,跑龙套也好,鲜有熟悉面孔,想必他是不受娱乐圈欢迎的,要不然也不会被孤立到这个地步。
不是每个鬼才都与世为敌,但不见得与世为敌的都是鬼才。
这个世界上怪癖阴暗的人可多了,有作为的没几个。所以我还是喜欢周星驰,至少有他出现的电影里,你可以笑得没心没肺,之后还能留下同情的泪。
还是回到《食神》。
也许是小人作祟,看见丑女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就觉得悲壮。
你是我大排档上唯一的旗子。
你是我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最佳食神。
你是我从李兆基刀下救出来的落魄男人。
你是我追到天涯海角只想你绘一颗心的男人。
以上总是莫文蔚想说的话吧,但她不是文艺青年,她用满墙的周星驰照片,由美女演变成刀疤脸和龅牙,还有转身为史提芬周挡住的那颗子弹来证明,我真的好爱你。
莫文蔚是让你我忍俊不禁的烈女,是浪子回头最想拥有的那个女人,是黯然销魂叉烧饭的始作俑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