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认知能力的,可能是父母常说的哪三个字?

如题所述

孩子报了周四的兴趣班,课程安排在放学后,无法坐校车,只能自己接。

妹妹也任性,想着要去接哥哥,怎么都不午睡,结果一出门,就睡着了。

不过也值得庆幸,抱着孩子就会有人主动让座。刚坐下,前排的男孩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

男孩看起来大约5岁,额头贴着退热贴,满脸通红,可能是妈妈担心孩子冷,就给他盖了一件长袖。

小孩一哭,车里的氛围逐渐尴尬起来,很多眼光投射在孩子和孩子的父母身上。

孩子的母亲,先问他要不要喝水,给他零食,孩子也不说要,也不说不要,就是哭。妈妈想方设法地给他唱歌,讲故事,想借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都不成功。

男孩的父亲有些不耐烦了,一把夺过孩子。

他看着孩子说:“我数到三,你再哭一下试试!1、2......”

“3”还没有出口,孩子果然不哭了,抽搐了几下,推开爸爸,要找妈妈!就在孩子撑起身子扑向妈妈的那一瞬间,我在孩子眼里看到了恐慌和不知所措。

我有一个邻居,儿子四岁,女儿六岁。有孩子以后,就做起了全职妈妈。

他老公动不动就长期出差,所以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孩子慢慢长大,毛病也越来越多,女儿三岁开始,天天和她唱反调,动不动发脾气,给她的她偏不要,不能给她的,她偏偏又要。

结果儿子也学得有模有样,每天一睁眼要多崩溃有多崩溃。后来她发现“1.2.3”很管用。

“我数到三,你们不把手里的零食放起来,我就把所有零食扔垃圾桶。”

“我数到三,你们还不关掉电视去睡觉,我就把你们关在大门外,不许睡了!”

“我数到三,你们再打打闹闹,我就把你们绑起来,扔在楼下垃圾桶高。”

“我数到三,你再哭,我就把你的嘴巴缝起来!”

......

“我数到三”成了她的法宝。每当她想操控孩子的时候,这招屡试不爽,用着用着就上瘾了。

前几天,她突然问我:“我家孩子怎么不会反抗啊?对谁都唯命是从,这么大了,怎么就没有一点自我,胆小如鼠呢?”

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

孩子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并深信,当孩子要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

遭到多次失败以后,孩子就会停止这种尝试。

假如这种情况出现得很频繁,

孩子将可能把这种认知,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父母对孩子数“1.2.3”,一般都带有威胁性。对于弱小儿童,父母一威胁,孩子立马乖乖就范。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也不能为了方便自己而去控制、恐吓、威胁孩子,要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父母需要科学的支持,需要专业的学习,在转转APP平台搜索了正面管教的一套育儿书,价格合理,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如果孩子长期体验父母威胁的恐惧感,会有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的发展就很容易被阻断。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拥有了这项能力。

比如:“认人”到“怕生”是婴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怕生”是婴儿感知和记忆能力在发展,可以对亲人和陌生人能加以区分。

比如:前几天,带妹妹去楼下玩一堆沙,她喜欢把沙弄得满地都是,并且还坐在沙坑里,把自己的腿埋起来。旁边一个1岁8个月的小男孩,看见了,也学着把沙扔出沙坑,把腿埋起来。

爱“模仿”就是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对事件有了自我的“洞察力”。

比如:刚过3岁的孩子,喜欢发脾气,做事还固执。这段时间想帮孩子,孩子又不同意;不帮孩子,他又哭闹不停。完全颠覆过去的乖巧和顺从、懂事和礼貌。

“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认知能力的发展,3岁以上的孩子,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双重驱使下,会有更多的和过去不同的表现。

孩子和孩子的差距,近一点看是高矮胖瘦,远一点看就是认知能力的强弱。

换句话说: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都是孩子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芬克尔斯坦和雷米,曾拿婴儿做了一个引人注目和令人深思的实验。

研究者在所有婴儿床的上方,架设了旋转的可动装置。

实验之初,一组婴儿可以通过转动头部控制可动装置,对比组虽然有可动装置,但被设定为随机转动,并不受婴儿头部控制。

实验开始,可控装置组,每天有10分钟接触,这种可动装置,经过两周,这一组的婴儿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能。

更重要的发现来了,研究者把另一组的不可控制装置换成可动装置,并给予这组婴儿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们全都无法学会控制可动装置。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种情境下的经历,使婴儿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无效的。

对于孩子而言,只有在尝试中,才能认识自我和环境。

虽然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确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

所以,父母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

今天早上,因为拼房子的事,儿子和女儿两个人差点打起来。

哥哥埋怨妹妹是捣蛋鬼,老弄坏他拼装好的房子。妹妹说要一起拼装房子。他们两个,在客厅,你一言,我一语。

说着说着,妹妹来一句:“我会打你哦。”哥哥说:“你打不过我的。”

很多爸妈遇到孩子间冲突,习惯性帮忙,不问孩子事发经过,也不让孩子去分辨是非。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用哭闹来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只有让孩子做到有意识地将听到的和想说的融合起来,才能从中逐渐形成自我认知。

其次,把生活场景融入游戏

孩子调皮、捣蛋,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孩子喜欢跑来跑去,就和孩子玩“快递游戏”。孩子当快递员,爸妈当收包裹的人。完全可以一边做事,一边等孩子的快递。

当孩子拿来“快递”时,对着他拿来的东西评价一下,然后让他继续快递给你。

如果累了一天,想休息,就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爸妈当病人躺在沙发或者床上,动动嘴皮子,让孩子忙来忙去。

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发育有促进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具体操作锻炼感官,调动思维。游戏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游戏时,孩子心理压力小,对自身的掩饰也小,容易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兴趣、态度、特长及缺点,爸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使其个性和人格得到良好发展。

再次是提供爱和稳定的环境。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期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也是儿童情绪调控,神经、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

家庭成员和儿童的交流与认知发育呈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家庭越和睦,又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育。

总而言之,要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不能介入太多,保持冷静,必要时给孩子直截了当的指示。

但不能为了方便自己而去控制、恐吓、威胁孩子,要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孩子在小的时候所做的事情都是父母教的,或者他们会去模仿父母,孩子在小时候心灵是很脆弱的,那个时候的他们也是最敏感的,所以我们在孩子做错了事或者做不好一些事的时候,我们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真没用”这类的话,说多了孩子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阴影,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也会下降。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毁掉孩子认知能力的,可能是父母常说的:真没用,没出息,或者是,没本事,人家好等等伤害孩子自尊的三个字。
第3个回答  2020-11-24
你太笨这三个字如果经常说的话,肯定就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会觉得自己特别笨,做什么事情都不自信,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