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会有左相和右相之分?

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左相和右相的分立,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制衡”,是在确保皇权至高无上的同时还能保证相权充分发挥“辅佐”作用所做出的一种设定。而他们的职责便是,在向皇帝尽忠的同时,监督约束另外一人的行为。

在电视剧中,左相和右相的设置目的更多是为了制造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如电视剧中所展示,当左相或者右相之中一人的权力过分膨胀的时候,皇帝可以通过及时的扶持另外一人来平衡局面,避免相权过分地膨胀进而威胁到皇权。

丞相之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代代流传,从秦朝到朱元璋废除丞相这1600年之间,丞相之位的具体设置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断断续续。随着朝代的演变与推进,历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将朝廷大臣的权力进行平均化,尤其是相权。

在唐代之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受到进一步的削弱。根据资料可见,玄宗开元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了左相和右相,但是不理政事,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不能称之为宰相。天宝时期恢复仆射原名,而改侍中为左相,将中书令设置为右相,后来也都恢复旧名。

左相和右相虽然名字有所变化,但是职责却没有太多变化。从职位设置的最初目的上来讲,右相(中书令)负责诏书的起草,左相(侍中)负责审核,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亦存在职务相互交叉的情况。

左相右相之分,只是一种职位和中央集权模式演化的产物,是皇帝为了确保自身皇权而做的一道保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6
左相和右相的职责都是为了辅佐皇帝,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形的分权,一方面对君权的制约,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
第2个回答  2019-08-31

任何朝代,君王要想牢牢掌控权力,都是要平衡手下人的权利的。朝代越前,相权越重,朝代越后,相权越轻,到了唐朝则采取分化相权的措施来加强皇权,于是就出现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左相右相之分,这也是源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长安十二时辰》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将宰相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为何在电视中只有左相和右相呢?

李林甫

这是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在武德九年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下面的大臣就再也不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后,就由两位副官尚书仆射共同领导尚书省两位尚书仆射就不在宰相行列了,到了唐玄宗改革官制后尚书省就彻底沦成为执行部门,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余下的便是中书令为右相即电视剧中的李林甫,不过他还同时兼任尚书仆射;左相便是电视剧中的李适之。

李林甫

理论上来说职责划分是右相负责起草诏令,左相负责审核诏令,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有参政审核的职责,主要靠个人能力高低、下面官员的依附和皇帝的喜好。

只剧中来说,改元天宝之后,唐玄宗感到李林甫权力过大开始有意识地压缩相权,扶持李适之为左相,以平衡右相。但左相李适之开始与太子亲党韦坚、皇甫惟明交往过密,太子势力借此崛起。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的右相,重新开始被玄宗重视。表面上要“悉以政事委林甫”,实际上左相掌握的兵部、户部、御史台,以及藩镇军队,都不受李林甫的控制,玄宗这么说,只是要利用他来削弱东宫势力。

所以,左相、右相之分,一个是避讳李世民的产物,一个是皇帝的帝王权衡之术罢了。

第3个回答  2019-08-16
在唐朝全面的政治派别之后,采用了“两阶段制”,主要是起到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效果。
第4个回答  2019-08-16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唐朝的宰相却有着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对君权的制约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