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六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文本解读

如题所述

碑林区建国路小学郑炜娜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王安忆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是统编版教材出现了一篇新课文,被安排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成长单元,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分别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三个男孩子的成长故事。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章都比较长,故事都比较吸引人。

《我们家的男子汉》发表于1984年的《文汇报》,作者从五个部分:“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她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描写了小外甥儿时成长的故事。入选统编版教材时,去掉了“他对父亲的崇拜”和“他的眼泪”两个部分,虽然只有三个部分,但依然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可爱,有趣,好吃,稚气,勇敢,独立,率真,倔强的小男孩的形象,文章的语言活泼幽默,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让小男子汉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起来有饶有几分趣味。

一、小男子汉,让人怎能不喜欢他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我就喜欢上了文中的小男孩,心想,这么懂事的孩子,我儿子小时候和他可差远了。作者说他是小男子汉,一点儿也不假,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吃饭很爽气。”爽气一词,让人联想到了豪爽,爽朗,爽快,小孩子吃饭是很让人头疼的,磨蹭、挑食、贪玩,经常需要大人追着喊着喂着吃,可这个孩子吃的好,吃的香,还吃得广,让大人看着都要馋几分,俨然就是一个大孩子,在作者眼中,他就是个小男子汉,既体现了作者对小外甥的褒奖,也写出了对他的疼爱。

其次是他的独立。出门不愿意让别人牵着他的手,从这一点就看出他很独立。一般小孩子出门总是拉着家长的手,碰到一点事情,总是找爸爸,找妈妈帮忙,不如意的时候还会哭闹一阵。而文中的小男孩,遇到事情总喜欢自己想办法,一句“不要,不要,我自己说”,足以见得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你帮他,他反而会生气,好像你剥夺了他挑战自我的权利。文中写到: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神情有些沮丧”,让人看了既有几分疼爱,又有几分好笑,这小家伙,还真把自己当回事,活脱脱一个小男子汉!

再有就是他的沉着与勇敢。一个两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会是怎样的场面呢?当妈妈的一定都经历过那种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场景吧!可是文中的小男孩却一声不吭,表现的很镇定,多么难得呀!如果你在场,也一定会夸赞一句,你真是一个小男子汉。在幼儿园里,吃饭好,睡觉好,还会还会交朋友,这么懂事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

唉,真想拥有这样一个可爱,懂事的小男子汉!

二、小标题,让文章层次分明

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前者指向阅读,后者指向写作。第一篇《小英雄雨来》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对小标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这篇文章作者列出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每一部分都是围绕小标题自然成段,条理非常清晰,学生读起来一目了然。这样形式的文章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那就是用小标题来为文章划分层次。

当然,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给每一部分换个小标题,标题的拟定方式,可以采用抓关键词自己概括,可以用原文中的话来概括。比如,“他吃饭很爽气”“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一声不吭,很镇定”。在教学中学生围绕小标题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练习为自己的文章拟小标题,也可以出示原文中删去的两个部分,让学生试着来拟小标题。并学习用小标题串联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小事情,让文章更加可视化

作者写作的素材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句玩笑话:“不吃青菜会死的。”引起的举动;想吃东西舔自己的大拇指;为了吃冰棒,不愿意去少林寺当和尚;自己买山楂片;自己去拿空瓶子换橘子水;上幼儿园看着别人哭,自己也跟着哭;为了坐火车,自己努力爬进车厢。正是这生活中的一件一件的小事,被作者用眼睛捕捉到,用文字放大,用巧妙的构思连段成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读起来是那么鲜活有趣,就好像是自己亲眼目睹一样。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读着读着,一定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幕一幕,同时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我学会了——》很好的例子,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吴忠豪教授说:“语文教师要学会用课文来教语文”。这篇课文的价值,首先是让学生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巩固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就是学习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分段描写,学会选择生活中的小事,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写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