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形象?

如题所述


文中的“我”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以第一视角撰写此书,在对往事记录的同时,也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我”是书中主人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中,“我”在百草园里嬉戏,无忧无虑,通过描写“我”在百草园中玩耍时所见的景物,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的回忆;在《狗·猫·鼠》一篇中,作者追忆童年时心爱的一只隐鼠受到伤害的经历,写出“我”十分可怜和同情那只隐鼠。从中表现出年幼时的“我”非常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充满好奇心与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被迫进入三味书屋学习功课,写出儿时的我对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的心灵,通过对旧时私塾教育的描写,表现出当时教育方面的严厉刻板,对封建的文化观念,疏忽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教育现状做出了批判,
“我”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等几章中,写出了“我”与父亲,长妈妈的感情很深。长妈妈虽然踩死了“我”十分心爱的隐鼠,但是不识字的长妈妈还是帮“我”买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我”对长妈妈充满感激之情;父亲是个严厉刻板的人,在《五猖会》一篇中,“我”急切地盼望着去看会,却被父亲命令背书,让“我”很难过、困惑,而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的事情,也成为一直埋藏在我心中的痛苦,在父亲去世后,“我”一直十分怀念父亲,愧疚自己当时没能让父亲安静的离去。

父亲
朝花夕拾中父亲人物形象是刻板、严格、权威、慈爱,对儿童心理无知的。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了表达主题而设置的。父亲利用孩子贪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诵深深地打击了孩子,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孩子的可怜,和对这种家长的厌恶。
然而在现实中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朗的人,然而官场失意,性格逐渐变得伤感忧郁,所以对于鲁迅的教育,他十分重视,从不懈怠,并且十分严厉,鲁迅曾回忆到:童年因为父亲失去了很多乐趣,但仍感激家父的严。
但朝花夕拾中着重描写父亲的文章,是父亲的病这一篇,虽然从简短的文章里,很难了解到父亲在鲁迅眼中的样子。但是父亲带给他的感情,值得我们深思。父亲的病中用幽默而讽刺的言语,将环境和人性丑恶的一面都描写出来,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从简单的言语里透露出来,年轻时的鲁迅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很是短暂,却是从这些时间,空间内将父亲刻画出来,表达了鲁迅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鲁迅的爱。

长妈妈
阿长是《猫狗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要人物,阿长是一向带领我的一名女工,对作者来说,就和保姆一样,作者有时恨阿长,因为它踩死了作者眼中的伙伴(老鼠)作者有时也喜欢阿长,因为阿长给作者买了最喜欢的山海经,同时经常给作者说大道理,让作者守规矩,我觉得阿长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也是个善良的人,喜欢和别人说悄悄话,是一个渴望平安幸福的妇女,阿长也十分可怜,不仅身份十分低下,当阿长无恶意踩死作者的老鼠,却被作者一直怨恨,让他觉得他连一只老鼠都不如

衍太太
衍太太是迅所写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都有出现。
《父亲的病》一篇中,父亲快去世时,衍太太怂恿“我”叫父亲,使我忏悔没有让父亲安静的死去。
在《琐记》中衍太太让“我们”吃冰,打旋子,还说“再吃一块”,“再旋一个”,但等孩子们犯了错误,正好孩子的亲戚来了,他又会改口说:“你看,不是跌了吗……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还让鲁迅看不良的画,怂恿“我”去偷母亲的珠宝首饰,还胡乱传播谣言。使鲁迅好的像真的犯了罪。鲁迅一生同情妇女,可他也有两个讨厌的妇女,其中之一就是衍太太。
在《父亲的病》中,衍太太是出现让“我”叫父亲的,但是他们那时候小辈去世,长辈是不能“参加其中”的,所以当时衍太太是不能看父亲去世的。所以当时让“我”叫的人一定不是衍太太,鲁迅应该是为了突出衍太太的特点,才把他写进《父亲的病》这一章的。通过写“好,那么,去罢!”说明他已经看清了衍太太丑恶的嘴脸。
通过总结以上分析,可以体现出衍太太的人物特点:虚假不真实,两面派,言行不一致,装老好人,自私自利。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的恩师,他是在鲁迅日本留学生活中教导鲁迅的老师。鲁迅先生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感觉是严肃和刻板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和蔼可亲。鲁迅在他与日本留学的生活中,发现了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充满了歧视,只有藤野先生 不带有有色眼镜 。鲁迅先生原本是对医学不大感兴趣的,而藤野先生却十心耐心地教导鲁迅医学知识。 藤野先生坚持将鲁迅的笔记认真地用红笔在上面做批注、圈划,给他开小灶。后文说“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这句话写出来藤野先生对“我”的期待很高。鲁迅先生后来为了革命弃医从文,觉得十分对不起藤野先生对他在医学方面的教导和花费的心血,感到非常愧疚。
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没有歧视,偏见。他孜孜不倦地教导着留学生,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表示理解。
鲁迅先生评价藤野先生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怀念与敬佩之情。

范爱农
在《朝花夕拾》中范爱农是《范爱农》一篇中的主要人物。鲁迅先生和他是老乡,他们在日本留学时互相认识,在同乡会,吊烈士,骂满州;后来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鲁迅是主张发电报的,而范爱农却大力反对,体现出他遇事沉着冷静。后来由于贫穷,没钱交学费而回到了家乡,却受到了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后来他告诉鲁迅自己喜欢喝酒,鲁迅就一直陪同他喝酒。当鲁迅成为师范学校的校长时,范爱农就在他旁边当兼学,当鲁迅不做校长时,后上任的校长就把范爱农辞退了,范爱友从此陷入了穷苦的生活之中。有一次,几个新朋友叫他坐船去看戏,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当时风雨大作,他喝醉了,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他却不听,说自己不会掉下去的。不幸的是,他还是掉下去了;虽然他是浮水高手,他却从此不再浮起来。大家和鲁迅先生一怀疑范爱农是自杀的。范爱农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缩影,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心痛苦,悲凉的知识分子。

无常和庸医
鲁迅先生在写《朝花夕拾》时,提到了他所见过的两种鬼:活无常和女吊。其中,无常非常有特色。
我们认知中的鬼,多半是恐怖吓人,令人害怕恐惧的,但是鲁迅先生所描绘的活无常,是一个喜剧的形象,虽然他会勾走人们的魂魄,但是他那出场要打一百零八个喷嚏和放一百零八个屁的表演,让儿时的鲁迅对他格外喜欢。而无常也是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当他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如此悲伤,暂且放了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头顶的阎罗王认为开后门,被打了四十棒,写出了活无常的冠苦。鲁迅先生写作时会加入几句对当时正人君子品行的讽刺,无常给予了鲁迅些许的安慰。
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篇中还写到了两位“名医”,他们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都是故弄玄虚的。例如:“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阝心之灵苗……”难道因为舌头是心的重要部位?他在舌头上点了一下就好了?这显然是不对的,何况还要两元一盒!作者写到:“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可见当时的庸医骗百姓的钱财的丑恶嘴脸。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6
1、阿长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父亲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
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4、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5、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