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兼爱》文言文翻译
1.《兼爱之辩》的文言文翻译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英语翻译古文翻译韩愈的《读》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当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说那个国家的官员的坏话.(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以广泛的施舍救济众人为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哪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在证明鬼神的存在吗?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是注重自身修养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是的学说,并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孔子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墨子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注:尚同、尚贤、兼爱、明鬼都是墨子的思想。
3.【要墨子文言文小故事,要短,古文译文都要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译: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墨子先生说:“现在你该明白了,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4.《兼爱之辨》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巫马子对墨子说:“您(主张)爱天下一切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一切人),也谈不上有什么害处。(既然咱们的主张)都没有产生什么后果,您为什么单单地认为自己的对,而认为我的错呢?”
墨子道:“比如有人在这里放了火,一个端着水,准备扑灭它,另一人拿着燃烧的东西,准备助长火势。(两人的行动)虽然都没成为现实,但您认两人之中谁应该被肯定呢?”巫马子道:“我(当然)肯定那端水灭火人的想法,否定那引火助燃人的想法。”
墨子又道:“(如此说来)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主张对,而认为您的观点是错误的。”
5.当代有学问的人,都知道尊崇孔、孟,鄙视杨、墨,摈弃佛道.圣人的道义,似乎光照天下了.然而我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寻求也没见到真正的圣人.有能像墨子一样兼爱的人吗?有能像杨朱一样以自我为本的实在人吗?有能像老子清净自守、佛家探究心性一样的人吗?我为什么用杨、墨、老、释四家来反思这种现象呢?因为他们与圣人之道相异,然而尚且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当世的学者只会玩弄章句来媚俗,暗藏心机,巧言令色,相互粉饰,说什么圣人的道义已经劳苦没有功效,不再是人力所可以办到,然后自己可以堂而皇之的发表一些流于言辞的诡辩文章;古人有终身研习圣人之学而不能通达者,而今我都只是能说个大概也就自以为足够了,这样下去圣人之学就渐渐荒废了.那么现在所令人担忧的,难道不是记诵辞章这类陋习?然而再探究弊端的由来,又可以发现难道不是这些辞章解析得太过详细、精心所造成的吗?(限定了一个人自我思考的能力)杨、墨、老、释,探求仁义、性命之学,不得其要而偏离,当然不同于现在的一些学者以为仁义已经不可学到,性命之学也无益处了.(因为他们都以那些注疏为唯一正解)现在若有人内学仁义,探求性命之学,外虽记诵辞章,但不按照它实行.即使他陷于杨、墨、老、释的偏离境地,我尚且把他当做贤人,因为他的内心还是追求自我领悟的.追求自我领悟,然后才可以与他谈论圣人之道.。
6.文言文《兼爱》兼爱
《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