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邹县旧志》载邹城相关山岭

如题所述

【朱志】在县东北六十里,即颜母所祷处也。其东有颜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脉皆自泰山来。其外众山,连绛环拱,不可胜数,若尼山之翼云。颜氏祷于尼丘,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垂。其山五峰连崎,谓之五老峰。中峰即尼丘,遇出霄汉间,所谓坛其页者,此也。中峰之麓有先圣庙,庙北为中和塞,塞上有观川亭。子在川上处今存柱础。整下沂水出焉,《水经注》曰:“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为坤灵洞。洞有三门,中为一室,广可两楹。内有石床、石枕、石儿,皆天威也。元皇庆间,庙户管用、吉成入而见之邹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石像于中。其后为兵所损。子孙奉之,葬于山巅。过溪雨东有文德林。宋仁宗皇佑三年,以孔子诞生之地,封山神为毓圣候。有御制碑记载祠庙志。宋真宗东封,王钦若言:"祭尼丘山,上有紫云气,长八、九丈。"诏遣入内殿头杨怀玉祭谢。金泰和八年二十七日,以先圣诞辰前期一日,宗子率合族诣尼山庙祭奠。日方午,俄闻空中有乐作,皆金石丝竹之声,凡在一舍者皆闻之。

【朱志】县东南,距城二十里。一名邹峄山,为别于邳之葛绎山也。孟子谓"孔子登东山",即此山。
晋郗鉴避雅其中,又日郗公峄山。周围二十余里,自麓至顶计八里许。高秀特出,尤土壤怪石方叠,络举如丝,故名绎焉。山多孔穴俗谓之峄孔。其最高中峰为五华峰,东峰为冠子石,西峰为大板石。上下石洞,多玲珑通达,如出一洞。又多泉水,每东北风起,同时涌涨,不知所自来。西南风如故。其中胜迹佳境,亭台庵观碑篆题咏,不可胜纪,真岱南奇观也。
前代封祭:秦皇东巡登峄山时,李斯颂功勒石其上,命曰"书门"。(详古迹)
宋延佑时,谴官致祭,封灵岩侯。建三清殿,修玉帝、三官、元帝、泰山行宫、灵官诸殿。
景泰四年,遣刑部尚书薛祭峄山神,立碑百步石上。

附,上下胜境

自西麓盘路口,上至五华峰顶(共盘路四十三盘到顶):
盘路口、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西簸箕石、南天门(门上四字"天成之险")
卧虎石(石上四字“凌虚直上")、试剑石(块石中分形如剑劈,相传祖师试剑迹)、八卦石(羲石八块俗传伏羲画八卦处)
玉帝洞(在山腰,雕玉石为像。帝座下有深孔,俗传与海相通,谓之海眼)、玉帝殿、万年松(殿左)、圣水井(殿右,千人饮之不竭)、四圣殿(殿右)、三官殿(殿左)、飞升台(远尘子飞升处)、姚真人墓(远尘子师)、北望思亲石(关殿后)、泰山行官(石殿)。
白云洞(洞前有白云宫)、道藏阁(洞前)、朝天泉(在阁下玉帝洞后,大石一块凌空旁挂,下可行人。上贮泉水,不涸不竭)
五华峰(山之绝顶有石矗天,上勒“五华峰”三字),居龙洞(甚低小,下一洞,形亦如之。石上勒四字:"不敢不鞠”,乃登峰路)、探海石(上丰下削如头探状最高险。天气晴时隐见东海)、车辋石(如车轮状)、仙人棋迹(五华峰顶也,石有棋迹)纪王东仓(宽十步许)、纪王墓(峰西)、纪王西仓(墓西,宽五十余步)。

自五华峰以东至炉丹峪:
万寿宫(山之东二里余,有记)、一线天、长廊壁、挂线石。
冠子石(系山之东峰,高次五华,俗传孔子登东山小鲁处。状如妇人冠,故名)、仙人棚(冠子石下一平石,状如棚,大三亩有余。下即仙人洞)、石鼓洞(状如鼓以石击之镗然有声)、莲花池(在洞下)、一鉴亭(王一桢建)、金鱼池(有金鱼在山腰,上立石碑,刻"玉井分香"四字)、隐仙洞(洞前天齐洞,往东花花桃园)、徐八寨洞(隐仙洞东一里)、炉丹峪(有老君殿,相传为老子炼丹处)

自炉丹峪下以西至梁祝洞:
大通岩(岩刻"大通"二字。因洞石通明中正,故名。下有颜子洞,内立"至圣先师"四字碑)、源头活水(有泉一穴,经年不枯,从一石龙中喷出,上有古碑六字:"天下第一名山"。)、孤桐观(《禹贡》峄阳孤桐处,详古迹)、逍遥亭(胡继先建,今废)、妙光洞(在观后。洞西有净室庵观音阁)、天水池(在阁后)、弥陀庵(始皇乘羊车登峄,刻石碑于左,名曰“书门”,恐剥落无考,故刻之以志古迹。万历已丑立、偃石亭(庵后)、观风亭(庵左,王自谨建,今废)、仰止亭(庵以西,胡继先建,今废)、凌高亭(观风亭东,胡继先建,今废)、盘龙洞(洞内有石钟)、峄山神庙(太平兴国寺左百步,石上有宋延估封候碑)、纪王棚(存真武像,以西即盘路口),梁祝读书洞(石勒此五字,俗传梁山伯、祝英台在此读书)

从盘路口上西峰:
门板石(本山西峰,俯于五华之右,如门板状。)二郎宫(在石下)、混元洞(在宫下)、大船石(上刻四字“如舟接渡")、金仙庵(混元洞北)、西华宫(在洞东,上有牛口石)、东华宫、牛角峪。

【吴志】县西南,距城五十里,其状如凫,与峄山对对峙。《鲁颂曰:"保有凫峄"、凫即此也。山分东、西,名日双凫。东凫西麓有人祖庙。庙内有吕公洞。洞有丹井,水仅盈掬,不竭不溢冬温夏凉,虽众饮之不尽。
【清胡志】东峰日东凫,西峰日西凫,此郭东社地也。自东凫而东,其南峰有三山、有染山、有大山、马头山;其北峰有王山、有苗山、珠山、有古墓山及九山,此石墙、羊绪、西曹三社之属地也。自西凫而西,其南峰名山亦不一,以属鱼台境,故不录;其北境有名镇头山者,有名薄梁山者,其支山又有铁角、卧虎、羊山等名,此郭东、薄梁两社之地所属也。由薄梁西南六里至鲁村山头,则入济宁、鱼台地矣。此山南北最窄处可一、二里,宽或五、六里。东西则不下六、七十里。极东抵南北京川道,极西山脚插入南阳、独山二湖。山内平旷处皆有村落、若大红套、羊次、羊栏等村是也。有水名黑龙潭,祷雨辙应。
【张志】亦名承雀山,东西两凫山周围一百六十余里……此山上古或作伏山,《鲁颂》始书作凫也。

【娄志】总叙:按邹山支分于岱岳。走宁阴,由曲阜而入邹。东南隅为巨越,西南十里为尼山,东一里为颜母,又十里日昌平,绵亘二十里。西南又十里曰蟠龙,又五里日九龙。九龙之东为卧虎,为云,为四基,又三十里为莲青。九龙之西南一里为珠,西为马鞍。南十里为峄山。尾曰岗,邹城负焉。绕城而东日阳,其前为接舆、为唐口、为小丘、为牙。又其前乃为峄。峄之东十里为连峰、南三里为戈,又二十里为圬。圬东为马头。峄之西南相对为凫。

【娄志】县东北,距城五十里,在尼山之东三里。两山相对,中隔沂水。上有颜母井及祠堂基址。
【张志】东麓有孔子外祖颜府君祠,明宏治六年创建。

【娄志】县东北,距城四十里,在尼山之西南十里。绵亘二十余里。《史记》"孔子生昌平乡"即此。今名鲁原村。

【娄志】县东北,离城二十五里,在昌平山之东南十里。
【清胡志】山麓有馆陶宁思王墓。

【娄志】县东北,距城二十里。在蟠山西南五里。山形起伏,共数凡九。

【娄志】县东北,距城三十里,在九龙山之东。又东为云山。

【娄志】县东北,距城三十里,在云山东南。顶有石,其状如基,其数有四,故山之西麓,孟子墓在焉。
【清胡志】有宋景佑五年初建孟子庙碑。

【娄志】县东,距城三十里。在四基山之南。
【清胡志】二山纵横作丁字形,故又名横山。

【娄志】县东,距城六十里。其势连绵,峰锐插汉。东为巨山,又东为尖山。
【清胡志】南入滕……石壁有黄山谷诗。

【娄志】县东北,距城十五里,在九龙山西南十里。其形独立如珠,故名。即九龙山之前峰也。山之东有石经埠,石上有佛经数行,又有大石鼎足而立,俗谓之支锅石。

【娄志】县东北,且城二十五里。其北楚即孟母林,下有孟母泉。
【清胡志】有元元贞元年碑,题曰"邾国宣献夫人墓"。

【娄志】县北,距城二里,南北两岗,此即县之坐山也。南岗有石坪,阔数丈,上有大字数行,或以为占释文。北岗有石卓立如碑,数大字剥落不可读。昔有建亭名看花楼者,今石柱窟犹存。
【清胡志】大字数十行,周大象元年匡哲刻也。
【张志】前岗山刻大集经,系东岭僧安道一所书,及北周大象元年匡哲刻经颂,北魏李巨敖、北齐孙洽等题名。后岗山峰巅有北齐摩崖二十四处。东路有大象二年摩崖二段。涧中石上亦多残字。

【清胡志】在卧虎山之东元兴社,有鲁遗迹。

【娄志】县东,距城三里。山之侧有五龙潭焉。
【清胡志】一名护驾山,山麓有乐陵恭惠王墓、新蔡昭和王墓。
【张志】阳山东面石棚内有北周佛经残字。与大佛岭及峄山石经洞之经文字体大致相同。

【娄志】县东,距城五里。在阳山之东南,状如两车之相接,故名。其前为唐口山。

【娄志】县东南,距城十五里。俗谓之高皇埠,谓汉高祖尝潜居于此。

【娄志】县东南,在唐山之前,状如犬牙之相错,故名焉。又南为峄山,峄东十里为连峰山,山南三胆为戈山,又二十里为圬山,再东为马头山。

【吴志】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土旺村北,俗名四山峪。山口北向,中广数十亩。有兰若,有学舍,系土旺村杜氏捐置。山形盘郁,林木深秀。四面围环,状若圆瓶。下有井日“圣泉”,有洞日"朝阳”。
【清胡志】山阴有林放墓。

【吴志】在城东北四十里夏宋村西,有碑志云颛孙子张设教于此,故名。

【吴志】在贵殊山之北,元皇庆元年,廉使杨奂渴尼山、四基山经此,见《曲阜县志》。

【吴志】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小烟庄西,相传明时有巩道土者,自劳山徙此,后仙去。

【吴志】在绒东北三十五里夏侯村西,山平而小,上存石马二,盖数百年物。

【吴志】在城东北与泗水县交界处。山南里许有石坊,题曰"明鲁恭王之陵"。

【吴志】即葛娄山,或日柯娄山。南葛娄北葛娄二山相连,在城东二十五里。上有分书大字数十行,无年月可考。
【张志】西麓有大象二年摩崖两段,共十行,字方尺许,体极浓至。较之岗山忝诸山所刻尤胜。

【吴志】一名雨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前为脉停山,石青色。
【清胡志】山麓有忠亲王祠。

【吴志】在城东北三十余里九龙山后,余山之右。上有苍松古松。孔子去鲁南行,作《龟山操》

【吴志】即凫山,见旧志。
【清胡志】即辛庄之北山,续志误为凫山。山阴石壁上镌"鲁府柴炭山"五大字。

【娄志】在城东三十里,与葛娄山相近。

【吴志】在城东南四十五。
【张志】此山讹作濮阳山,故山之东麓有吕布台。殊不知濮阳在今山东西南境之濮县,以此地为濮阳,殊属不合。

【吴志】在城东八十里。

【吴志】即昌平山,见旧志。
【清胡志】即白龙池南山,续志误为昌平山。上有忠亲王营垒、炮台遗址。

【吴志】在城东南五十五里,点登台在此山内。相连属者日二山、三山。

【吴志】在城东七十里,南至白莲池六里。自白莲池乱后,县丞及界河汛千总移驻分防于此。

【吴志】在城东七十五里,辛庄山之左。山外土而内石,圆顶修尾,左右作双翼状。

【吴志】在城东八十里。
【清胡志】即云濛寺山,《续志》分为二者,误也。属田黄社。

【买志】在城东七十里,凤皇山之西。

【吴志】在城东南九里。

【吴志】在城南四十二里。

【吴志】在城南四十五里。
【清胡志】凫山之支也。有元至正五年牵罗海墓,碑题曰"前杭州拔都万户奕达鲁花赤,授忠显校尉武烈将军牵罗海之墓"。

【吴志】在城东南四十五里。

【吴志】在城南三十二里。

【吴志】在城北四里,岗山之首。

【吴志】在城东北三十八里。

【吴志】即芦沟山,在城东北五十二甲。
【清胡志】属鲁元社。

【吴志】在城东南五十里。
【清胡志】一名灵山,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属香城社。

【吴志】在城南五十里。
【清胡志】矾山,《续志》作樊,误。

【吴志】一名屹山,又名锦堂山,在溪湖之西。每当日夕,山印湖中。曾有"湖光倒形碧山摇”诗句,盖纪实也。旧有寺,今废,而井尚存。山多五色石。
【清胡志】属元兴社。

【吴志】即珠山(见旧志)。

【吴志】一作大步顶,在朱雀山之左。内有石经峪,字迹多不可辨。
【清胡志】在城东北十五里元兴社,石壁隶书佛经三段,齐武平六年刻。
【张志】序崖十二处,刻经者韦子深,写经者安道壹。

【吴忘】在城东北卧虎山之前,有凰翥村,村中有天齐庙。有双柏,相传为唐代物。

【戴志】在城东北七十里,黄社大陆村。其高大过于群山,故云。山上有井,龙居其间,早祷辙应,至今犹然。井前有巨越庙,,山下有开元寺。

【清胡志】一名凤皇山,在城东北七十五里罗头社辛庄山之左。山外土而内石,圆顶修尾,左右作双翼状。东麓有明鲁王墓。山南有太王庙,壁有唐碑及金、辽重修碑。
【张志】上有孔子登临处。南麓...林壑幽绝,石壁刻有大佛像,高两丈许。
【戴志】在城东北六十里,在鲁元社寨里村。邑之东北若岗山之类不啻数十,大抵多向连络,皆为尼山外护。环峰内向,如有情云。

【清胡志】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土旺社。山后有泉入辽河。

【清胡志】在峄山东南十余里,距城三十余里。石质色如矾石。

【清胡志】在白石山东,广袤皆四、五里,距城三十余里。属西曹社。

【清胡志】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马山之西,内石外土。山寺有后唐长兴元年碑,有寿峰寺金大定三年碑,寿福寺元至正年建。

此外又有 尖山,栲栳山、官山、雷山、郎山、猪山、檀山、铃当山、糠山、于山、莠草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