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是:登高。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日:“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数》)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周处《风士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茉英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云,”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黄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古诗《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赛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叠,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古诗背景
诗人自天宝十四年(7 55)安史之乱爆发,就开始携带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华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达成都,后由绵州泊梓州、闾州,大历元年 (766)达夔州。十余年间,诗人辗转流徒,到处作客生活无着,备受折磨,穷愁潦倒,多病缠身。“右臂偏枯半耳聋”。 (《清明》)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卧愁病却废”。(《客居》)“眼复几时暗” (《耳》) 。
诗人耳、眼花、脚废,还有消渴症(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现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