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沙漠的新疆凭什么成为了我国渔业大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6

提到新疆,我们能够想到什么?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还是“葡萄干、大沙漠”,当然无论想到什么,我们都很难把新疆和渔业大省联系到一起。

但事实上,在我国的冬捕中,除了查干湖冬捕,如今的乌伦古湖冬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确实,新疆在我国属于“沙漠大省”,我国的沙漠总面积约为71.29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我国西北、北方的9个省区内,但是仅仅是新疆一个省就有约46.0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约60%,这里不但有我国最大的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我国第二大的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沙漠就意味着干旱少雨,鲜有生命,这与离水就可能死亡的鱼貌似没有任何的关系,但事实上,新疆是西北地区鱼年产量最高的省份,而且新疆渔业的年产值在逐年的递增,早在2020年,新疆渔业年产值就达到了27亿,一年后也就是2021年,新疆渔业年产值就达到了35.59亿,年产量超过了4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

那么,以沙漠著称的新疆,为何成为了渔业大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曾经低迷的新疆渔业

新疆曾经是一个与渔业几乎不挂钩的省份,早在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全年鱼产量仅有172吨,这对于一个拥有着16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省来说,显然是毫不起眼的。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新疆没有鱼,恰恰相反,新疆虽然以沙漠著称,但是除去沙漠,这里的水资源是很丰富的,而且水中的鱼类资源也是相对丰富的。首先,新疆拥有100多种(包含亚种)鱼类,其中其他地区比较少见的鱼类就多达50多种,比如哲罗鲑、北极茴鱼、江鳕、细鳞鲑以及新疆特有的扁吻鱼(新疆大头鱼)。

既然这样,为何曾经的新疆鱼类年产量非常的低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鱼的密度。新疆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这里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造成了昼夜温差比较大的一种现象,这使得这里的鱼种类虽然多,但密度是相对较小的,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捕鱼技术。早在建国初期,新疆真正的捕鱼人是很少的,这里的人主要靠放牧和种植为生,对于鱼类本地人消耗也比较的低,再加上捕鱼通常是靠古老的钓、插、传统的渔网等等,这使得这里的年捕捞量是比较低的。

而且在当时,即便是多捕也产生不了太大的经济效力,因为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本地人消耗量比较少。

突飞猛进的新疆渔业

新疆渔业的崛起是从1959年开始的,到了1970年,短短的11年后,新疆鱼类的年捕捞量就达到了5500吨,比起1949年,增加了32倍之多,从那以后,新疆鱼类的年产量逐渐的递增,到了2005年,新疆的鱼类年产量就达到了7.9万吨,位居西北五省之首。

之后,新娘鱼类的年产量至少以9%的速率增长,到了去年更是超过了40万吨的产量。那么新疆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

首先是捕鱼区域的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流通的加强,原本新疆基本上自给自足的捕鱼方式被改变了,以前的自给自足只是利用了小部分新疆的水体。虽然新疆以沙漠出名,但其实这里的水系也非常的发达,而且在全国是排名靠前的。

整个新疆地区,拥有水域面积1145.2万亩,其中有鱼类的水域接近一半,有514.8万亩,比如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伊犁河以及多个淡水湖泊。

塔里木河

新疆的这些水体是自然形成的,其中主要的水来源是冰川融化,因为在新疆有约1.86万条冰川,占我国冰川总量的42%,除了冰川融化外,降雨的补充也是主要来源,这使得这里的河流和湖泊几乎多年不会干涸,这才使得鱼类能够在此安家,如此多的有鱼水体,只要扩大捕捞规模,显然年产量就会大大增加。

其次是捕鱼工具的革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疆地区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捕鱼方法,而是引入了渔轮、底层拖网、拉网、挂网等相对先进的捕鱼方法,这大大提高了捕捞量,再加上扩大了捕捞的范围,也正是因为这样,新疆的年捕捞量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当然,仅仅是更新捕鱼工具,以新疆水体中野生鱼类的密度,用不了多久,这里密度本来就不高的鱼就会被捕捞殆尽,所以最后一点很重要。

最后就是补充了

其实,新疆以前的鱼年捕捞量低,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几乎是没有人工养殖,全靠野捕,从1959年开始,新疆陆续的引入了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等多种长江水系的鱼类,进行了人工繁育和适应,这大大增加了新疆经济型鱼类的种类。

而且这些人工繁育的鱼类,生长速度快,也一定程度地减少了本土野生鱼类的捕捞量,到了1979年,新疆养殖鱼类产量就达到了1610吨,占新疆鱼类年捕捞量的26.4%。之后,这个占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增加。

同时,为了本土野生鱼类的可持续发展,新疆早就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人工放流,去补充野生鱼类的种群数量,所以,即使在年捕捞量超过40万吨的今天,新疆水体内的野生鱼类依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