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数学的预习和复习

如题所述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都能认识到预习、复习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走好这个环节,站在主动的位置去出击,迎来大胜仗。通过长期观察试验,我总结了如下措施:
  (一)让学生了解及时预习、复习有什么好处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好比外出旅游之前,先看一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它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扫除下节课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即建立知识树的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二)让学生掌握预习、复习的步骤与方法
  1.要科学地预习。所谓科学预习,就是要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发现疑问,以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所以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习:(1)先将教材粗读一遍,领会基本大意,然后再反复细读。细读时,可用彩笔在课本上初步勾画出重点、难点、疑难问题。(2)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地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3)有些问题虽经过独立的思考(包括查资料),但仍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讨论,必要时要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人请教,尽量解决在课前,以便课上集中精力思考新问题。(4)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5)要认真做好笔记。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二是每一课中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2.及时复习。学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课上听课,课下做作业,复习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复习。及时复习的程序是:
  ①尝试回忆。②阅读教科书。③整理课堂笔记。④作好反思。
  3.交叉复习。交叉复习常分不同章节之间的复习、几何和代数的复习,这样可防止学生知识的遗忘,是巩固和掌握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例如我们每周的周练,就对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预习、复习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总结延伸”,更体现着教者关注全程的良好意识,不仅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将来。鉴于目前中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已经很重,预习不必强调面面俱到,不必每节课的课前都搞预习,预习的重点应放在疑点多、难度大、教学进度快的章节上;学习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这是由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这些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提炼,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短,内容多,需要不断及时地复习巩固,听课之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是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这种复习可以把听课时理解不清的内容弄明白,使已经听懂的知识加深印象,搞清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以便融会贯通,把学过的知识真正变成头脑中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