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教学中我重在指导:
(1)、让学生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不能多字、漏字。
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读“准”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做到“眼看口读心想”。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2)、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理解。
一般说来,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后,便开始进行默读训练。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使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不出声,不动嘴。开始训练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仍旧是“朗读”,课上我勤于提醒,随时纠正。
(3)、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文章的长短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我还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每一册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我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下面主要谈一下课上我指导精读课文的方法技巧。
1、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一边读一边想,随着阅读的深入,所想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有层次。
2、联系上下文。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就能确切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当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时,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经验,帮助理解课文。
4、联系自身情感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学生阅读能力较高的一种体现,如果学生能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5、圈画批注。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需要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是核心,“手到”和“心到”有密切的联系。
在阅读中各种方法技巧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低年级应开发早期阅读,中高年级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广泛阅读。
(1) 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2)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课上我适时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 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 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练习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次课外阅读指导课,我都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随时贯穿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注重阅读技巧的指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