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起源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要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如题所述

物质元素的起源

正如卡尔萨根(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同时也是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的名言:“所谓人者,皆为星尘”。即身体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恒星的核聚变熔炉与其死亡爆炸后所产生聚集形成的。而不仅是人,所有物质的组成元素都是如此。

虽然结论如此简单,不过纵观所有恒星的演变与物质的形成过程却还是比较复杂与有趣的。下面让我们来探究恒星的一生与其创造出的伟大不凡的元素吧。

恒星的命运

一、年轻的恒星

一颗恒星的诞生大多是大量的氢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相互摩擦挤压,达到一定温度最终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开启核聚变的链式反应。


H元素聚集在一起互相挤压

年轻的恒星最先聚变H元素,然后是He、Li等等跟着元素周期变向下排,由此产生众多元素形成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恒星演变

元素周期表中越靠前的元素优先发生聚变反应,且占据整个恒星寿命绝大部分时间,而当聚变反应到达C后都是属于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一旦开始产生Fe元素便标志着恒星的迅速死亡,因为其聚变需要的能量开始大于产生的能量(核外电子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能量摆脱电子产生核聚变),恒星的死亡便不可避免。而死亡后的恒星一般有三种命运


白矮星:如太阳般大小与质量的恒星寿终正寝后会形成红巨星或白矮星,这时候他们表面温度仍然很高,密度惊人达到1000t/cm,有科学家推测其内部为砖石一般的存在,当然其化学排列应该更加紧致规整。在漫长的宇宙岁月中逐渐降温并形成一颗高密度的钻石星球。


②中子星:当一颗约1.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时,其内部产生的包含Fe在内的重元素越来越多,物质间的斥力将不能克服互相的引力挤压星核内部使其发生坍缩,在坍缩的一瞬间产生大量的能量爆发,我们将该现象称为超星爆炸。进而形成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将其中的质子、电子、中子挤压正负电荷抵消,基本形成中子),之所以称为中子也是因为其性质与中子十分相近。


中子星的密度极大,其密度接近原子核(要知道原子中99%以上都是空的),由上图可知道,在原本的空间内填满原子核大小的物质,质量将成倍增加,1cm³的中子星物质将重达几亿吨甚至10亿吨以上,如果我们的地球达到此密度那么其半径将缩小至22m(原来是6371km)。


③黑洞:当一颗2.44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死亡时,便有可能形成黑洞,根据自旋旋速率不同形成条件可能会不一样(自旋速度小的质量要求会低一些,反之则大,大的有可能到10倍)。该过程是在中子星的的环境下进一步压缩,此时中子间的斥力不能抵抗自身的引力便会进一步坍缩形成黑洞。由于其内部引力过于强大(光都无法逃脱)进入其中的物质都被分解转换成能量的基本形式,由于包含光在内的一切物质都被黑洞所吞噬,我们对其知之甚少,仅能通过在其吞噬其它物质所释放出的辐射进行了解。


恒星如何产生元素?

一、轻元素的形成(H到Fe)

由上可知,对于恒星来说元素周期表中C到Fe的元素都是由大质量恒星生命最后阶段的核聚变形成的。而比Fe更重元素的形成则由超星爆炸形成。

二、重元素的形成(Fe以后)

①超星爆发(中子星的形成)

当质量足够大,引力足够强,死亡后的恒星内核继续坍缩,质子与电子被挤压正负电荷抵消形成中子。超星爆炸核心外的物质被炸飞剩下Fe与Ne的内核心。被轰飞物质的原子核接收捕获到中子爆的中子(快中子捕获r-process,意为中子的捕获快于原子核的衰变,当然还有慢中子捕获s-process)后又转变为质子,这样便形成了元素周期表Fe以后的元素。


以前大多数科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该理论从物理规律与现实发生的情况来说都没问题。不过就目前的重元素测量与统计中发现,星系间应该有更多的快中子捕获过程也就是r-来产生新的重元素。这就让科学家们猜测也许重元素的形成除了超星爆发之外还有其它形式,也就是下面讲到的中子星的融合。

②中子星融合(主要的重元素形成方式)

直到LIGO与VIRGO引力波天文台对准并测量了一对中子星合并时产生的时空涟漪,在强烈的电磁闪光后,两颗中子星内部的物质被抛洒出来,两座望远镜观测到巨量的快中子捕获r-光谱信号。而后据统计中子星融合产生的重元素占量占所有重元素的绝大部分。


融合过程中两颗互相缠绕的中子星随着引力波辐射消耗轨道能量,边旋转边慢慢靠近,引力波也逐渐增强,两者外层物质飞溅进入正在合并的中子星内部铁与中子的漩涡之中。当合并完成后其核心几乎能肯定抵抗不了引力的极限值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坍缩为黑洞。而我们的重元素就在融合之时孕育而生。

物质的转化:

①融合中子星的外层涡流

此时环绕核心的中子星涡流正在经历一些疯狂的转化,这些原本在中子星内部受到引力约束的粘稠核子团飞溅出来后会膨胀脱离稳定状态变为中子滴。中子滴为中子经历β衰变(释放出一电子与一中微子变为质子)的半稳定元素(不稳定的原子核)。


内部液态中子飞溅出形成中滴子

②融合中子星的涡流内层

由于引力的原因,内层物质依旧存在为中子粘稠海洋的状态。

这时候外层的中子滴(新生不稳定的原子核)经历β衰变并捕获内层的铁核中子,吸收一部分中子转换为质子,这一过程持续发生,进而产生越来越多的重元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0

1、万物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我们要存在是因为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珍爱短暂的生命吧;

3、存在的意义就是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2个回答  2021-12-18
中阴解说中说,我们人死后意识还是不是消失的,那么其实我们真正意义上不太会灭亡,我们的意识不会消失,作为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似乎也只能意识到这个份上,如果用更高维次的思想来思考这个问题,宇宙即是一个人一生的周期演变,哪怕花花草草小狗小猫也如同宇宙演变的过程是差不多的,连宇宙的行星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可能我们的存在只是宇宙演变的一个投影,并都有规律的在演变的,那意识永不消逝,我们的意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意识这个东西存在呢,难道意识就是为了感知宇宙的存在吗?那为什么要感知宇宙的存在呢?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呢?至今在三维空间的人类可能没有一个知道吧。
第3个回答  2021-12-18
天地为万物之母。任何一个东西,若对它物,他人有精神的或物质的价值,就有意义,否则无意义。
第4个回答  2021-12-19
存在就是适应,和环境相融,修正自身不适应环境部分,共生共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