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为何当场哭到吐血?

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为何当场哭到吐血?

李鸿章,他本名叫章铜,是晚清的名臣,而且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于他人们称呼最多的就是“李中堂”。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他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代表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当然他也深的慈禧的器重与依赖。

在历史上李鸿章作为晚清的重臣曾多次挽救大清王朝于危亡,不仅与洋人周旋,组织洋务运动,忠心耿耿为大清王朝,而且他还为慈禧背负了不少黑锅,背负着许多的骂名。其实李鸿章对于慈禧来说就是一根顶梁柱,在晚清的时候国家动荡慈禧掌握着大权,这时候她就需要找一位大臣帮自己,并且对自己言听计从。李鸿章在当时不仅是个人才而且还很富有,他帮助慈禧稳固大清朝组织运动救国。

当慈禧带着小皇帝享乐的时候,突然接收到李鸿章去世消息。这一消息让慈禧很是伤心,整个人都处于震惊之中,之后慈禧为李鸿章的去世当场痛哭起来。慈禧之所以这么伤心其实是有原因的,首先李鸿章去世她表现出很是伤心,这样不仅表现了主子爱惜下臣,还让剩余的大臣更加对自己忠心耿耿,为自己卖命做事;其次李鸿章对于慈禧来说就是一根顶梁柱,就像是一个妇人对丈夫的依赖,顶梁柱倒了这让慈禧失去了支撑,所以崩溃痛哭到吐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慈禧得知李鸿章去世的消息的确很伤心,但是要说到哭吐血,那绝对是扯淡了。

真正吐血的是临终前的李鸿章。

我认为慈禧之所以会痛哭,很大程度上是看了李鸿章写的奏折,这个奏折又被称为李鸿章临终绝笔。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为何这篇奏折会让慈禧嚎啕大哭,就是因为这篇奏折中说的东西,可以说是句句戳中慈禧的泪点。

从正文开始,李鸿章讲自己为官四十余年从来没有请过病假,然而现在却不行了,主要原因就是在马关的时候受伤,才落下的病根。马关之行,实际上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替慈禧背了锅,到马关前去跟日本人媾和,这一行让李鸿章背负了千古骂名。

日本战胜后,日本要求中方必须派遣李鸿章前来商议和谈,然而在谈判期间还被日本激进分子给开了一枪,正中李鸿章的脸上,再偏一点,李鸿章的小命或许就报销了。

慈禧当然知道甲午战争中的前因后果,也知道李鸿章在这件事中受了多大委屈。

在第二句中,马关条约这件事完了之后,李鸿章又说:“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这句话并不简单,当时李鸿章调任两广总督,77岁的高龄从北京赶到广州,冒着生命危险杀了几万人又匆匆赶回北京,于是才有为国拉稀的“复患泄泻”。

在绝笔的中坚,李鸿章更是讲述自己回到北京后的艰难,以致“喀血碗余”,那是一边吐血一边签订了《辛丑条约》。

那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在这篇文章中,李鸿章更是为清朝的后续提供了各种建议,请求慈禧变法,举行新政,让清廷重视沙俄的威胁,虽然李鸿章操劳了一辈子也未能解决,但是在临终的时候,他还是希望慈禧能够将清朝中兴。

很多人批评李鸿章是一个贪官,卖国贼,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对清廷而言,那是真的忠心耿耿了,慈禧能够主政清廷这么久,也依赖于李鸿章等人的支持,现在李鸿章走了,对于慈禧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可以用的能人真的不多了。

荣禄还算好一点,后来慈禧重用了奕劻,结局却并不好,这就是慈禧嚎啕大哭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0-09-17

慈禧与李鸿章,本质上就是简单的君臣关系,但却因共处于晚晴这样3000年未有的大变局中而变得有些不一样,如果换作其他朝代,李鸿章这样有些尾大不掉的权臣,早就应该被皇帝干掉了,但环伺的帝国主义列强逼的慈禧又不得不在提防李鸿章的同时,处处倚仗他的能力。


也正是李鸿章与慈禧二人的君臣默契,在晚清多次的历史变局中,得以让这艘庞然大物继续勉力维持,不至于沉没。

所以当慈禧听闻李鸿章死去后,或许会生出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因为晚清的裱糊匠没了,慈禧老太太显得更加独木难支。晚清也正是在像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洋务运动重臣先后去世后在轰然倒塌的。


假若这几位中的任意一人得以多活几年,位于其发家之地的武昌真未必能够乱得起来,即使起义发生也会很快被镇压下去,如果李鸿章或者,袁世凯等一干北洋系干将也只有乖乖听话的分。

所以说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人可以说是晚清的中流砥柱,为了维持在列强环伺的局面下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正是这几人的努力,才让那个慈禧得以给晚清帝国续命几十年。


李鸿章之死,慈禧兔死狐悲都会肯定的了,但要说至于当场哭到吐血是有点扯了,毕竟紫禁城那点事情都是极为隐秘的,外人很难知道,里面的人也很难透露。

为此船夫和特意翻了下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中的《李鸿章传》和《慈禧传》,其中均未提及此事。那关于这件事情的真假就一目了然了,是后人三人成虎杜撰出来的八卦噱头而已,为了带来流量,吸引注意也是蛮拼的!

第3个回答  2019-07-03
慈禧哭的很伤心,是因为李鸿章对她,对大清太重要了。李鸿章不仅是帮慈禧擦屁股的,还是大清的肱骨,清朝晚年基本靠李鸿章了
第4个回答  2019-07-03
因为慈禧知道李鸿章是一位真心为清朝的事奔波的忠臣,这样一位大臣的离去对于慈溪也是一种打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