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关于“玩雪”的三个问题

1、关于玩雪的文章
要求:同学们都喜欢玩雪吧!如果假期里下大雪了,可不要放弃玩雪的机会。约几个同伴,或与家长一起挣雪球,堆雪人``````再把你眼前的美妙雪景写下来。约50~100字,符合小学5年级学生水平。
2、雪花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瑞雪兆丰年”有科学依据吗?努力去弄懂这些关于“雪”的知识,再把收获记下来。
3、搜集有关描写“雪”的诗或词,选择两首喜欢的摘抄下来,弄清意思。
拜拖你们多给一些1、关于玩雪的文章
要求:同学们都喜欢玩雪吧!如果假期里下大雪了,可不要放弃玩雪的机会。约几个同伴,或与家长一起挣雪球,堆雪人``````再把你眼前的美妙雪景写下来。约50~100字,符合小学5年级学生水平。
拜托了!!!

雪花的基本形状

下雪时的景致美不胜收,但科学家和工艺美术师赞叹的还是小巧玲珑的雪花图案。远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
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学著作里,这样描述他在罗扎峰上看到的雪花:“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苏花一样放出美丽的小侧舌,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锯齿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状,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文帝时代,有位名叫韩婴的诗人,他写了一本《韩诗外传》,在书中明确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
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为什么雪花会有畸形呢?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搜集者,他们象集邮爱好者一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雪花照片。有个名叫宾特莱的美国人,花了毕生精力拍摄了近六千张照片。苏联的摄影爱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摄影家,他的令人销魂的作品经常被工艺美术师用来作为结构图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们,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实验室的冷房间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帐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摄和研究了成千上万朵的雪花。
但是,尽管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科学家们才有可能把它们归纳为前面讲过的七种形状。在这七种形状中,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态,其它五种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

"瑞雪兆丰年"有科学依据吗?

当然有!“瑞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比较广农谚,意思是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为什么呢?
其一是保暖土壤,积水利田。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其二是为土壤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其三是冻死害虫。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所以说冬季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据教参和《十万个为什么·气象》卷中的解释,大意都是:下雪水结冰,要放热;而融雪冰熔为水,要吸热。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错,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关于雪的作文

早晨六点多钟,我刚起床,就听见爸爸说外面下雪啦!我听后,连忙跑到窗外一看,啊!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 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看,雪中的人儿,不,是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追呀,跑呀,跳呀,笑呀,与青松并立。雪下得更大了,变成了鹅毛大雪。我和同学们走出教室,跑到操场上,不管天气多么冷,雪下的多么大,就算雪大到我们热乎乎的脸上也不在乎,因为我们实在是太高兴、太开心呀!又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雪是冬的使者,尤其是这第一场雪,它预报着冬天的到来,我爱雪花,因为它美丽、纯洁、无私,能给大地带来欢乐。

关于雪的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王安石 【作品】: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7.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8.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16.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17.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8.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野望》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杜甫《阁夜》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霞雪。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王维《老将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白居易《长恨歌》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卢纶《送李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陈毅)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虞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陈毅)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虞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08
第一个问题: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补充:
1.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雪。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大雪满弓刀

7.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0.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11.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12.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16.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17.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8.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2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燕山雪花大如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拥蓝关马不前”(好象是这样)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诧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终南望残雪》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雪,洁白无瑕,粉妆玉琢,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咏唱的对象。在《诗经》中就有关于不少对雪花的描写:“上天同云,雨雪雾雾”,“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特别是《小雅、采薇》的末章几句,是几千年来传诵的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雪花满天飘落,素雅柔媚,景象万千,引起多少诗人遐想,唐代诗人岑参《白雪赠送武判官归京》诗以梨花喻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陆游在《夜大雪歌》中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元代乔吉的《咏雪》散曲连用四个俗喻,咏雪为“灰泥子”(石灰)、“面儿”、“盐儿”、“粉儿”,可谓俗中寓巧。
雪花飘落景象万千,但使人赞美的还是雪花本身的艺术。雪花其所以被称为雪花是因为它有花的千姿百态,假如我们把雪花放在放大镜底下,就会看到每一朵雪花都是一幅独特而精美的图案花纹。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爱好者,收集各种各样的雪花,发现有六千种彼此都不一样的雪花,甚至有人以毕生精力拍摄各种雪花照片,直到死前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大自然落到手中一部分雪花而已。
尽管雪花的形态千姿百态,奇妙各异,却都离不开它的基本形状--六角形。我国早在二千年前西汉时期韩婴诗作《韩诗外传》一书中就说过,“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南北朝诗人庚信在诗中还咏道:“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在当时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是很不简单的,欧洲直到公元1611年才由德国刻卜勒在他即兴之作《六面形雪》一文中,记述雪晶是六角形,比我国晚一千多年。
唐宋也有咏六出雪花诗,如唐代武将高骈《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韩琦《咏雪诗》:“六花耒应腊,望雪一开颜”。为什么雪花是六角形呢?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有一段解释:“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这当然不能算什么道理。宋代朱熹在他《语类》中解释道:“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缵开,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太阴元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这种解释也没有说出什么科学道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雪花是六出呢?大家知道,雪花是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它在冰晶的基础上由水气凝华长大而成的。而冰晶是一种晶体,其分子排列规则,具有六角形的结构,所以形成的雪的结晶也呈六角形。
雪花有多大多重呢?李白《北风行》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自然是文学的艺术夸张。据科学测定,现在测的最大雪花直径是二十厘米,有人计箕过,一立方米的雪,就含有数十亿颗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天平上才能称出雪花的重量。一般雪花3,000个到10,000个才有一克重。由于雪花密度小,重量轻,受空气阻力大,因此降低时常轻飘飞午,碰到其他雪花时,还常常附在一起,成为直径达几厘米的鹅毛大雪。
由于凝雪时放出热量,溶雪时吸收热量,因此溶雪时比下雪时更冷。李益《从军北
征》:“天山雪后海风寒”就写出这种情景。这和民间流传的谚语“霜前冷,雪后寒”是一致的。
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写出雪中环境的幽寂,同时也映证了“麻雀屯食要落雪”这句谚语。严冬雪飘,对于鸟雀是一场灾难,每每大雪到来之前便开始屯食,待到大雪寒江,自然是“千山鸟飞绝”了。
不同地区降雪时间有早有迟,积雪时间有长有短。北方和西部地区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甚至第二年五月仍然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而中原地区却是“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而南岭以南终年无雪。
人们喜欢雪,更主要的是它能为人们造福,陆游《立春》和《初春》诗中有“年丰腊雪经三百,地暖春郊己遍青。”“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诗句,“瑞雪兆丰年”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谚,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
今天,天空中从早到晚一直在下着大雪。

第三个: 第一节下课后,我看到许多人在抓起一把雪放在手上玩雪。我看到这一些雪在他们的手上慢慢地在受到手上的热气而融化,他们趁这一个时候,把雪捏成一团,变成雪球扔着玩了起来。我看到他们玩得是那样的高兴,于是,我也跟着玩了起来。我不扔到别的同学的身上,因为我想到扔到身上雪散开后会飞到人的脖子里面去的,这样会使人不好受的,于是,我只是把雪球扔到地上,让它在地面上散开,飞溅到其他同学的脚上。

这时,孙涛被沈臻杰的雪球扔中了头部,雪花四散飞溅,弄得孙涛的耳朵里面都是雪,雪化成了水,耳朵因此红得出奇,非常难受。于是,孙涛火了,和沈臻杰大打了起来。还有一些人也是因为这一种事情而在吵架。我想这样不好,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二节下课后,我们去食堂放饭盒。我走到二楼的时候,发现走廊上面也有许多雪。有的人走在雪上不注意还滑了一跤。我想,这好象是在溜冰场上,为什么不抓住这一个大好机会来滑一次冰呢?于是,我便在雪上面滑了过去。这样做,我比他们走路的快了许多,还玩到了滑冰,真是一举两得。回来的时候,我用同样的方法滑着回教室。有的同学看到我滑得是那么顺利,纷纷向我学了起来。

回到教室前面,我用雪做了一个雪球,叫几个同学来当足球踢。可是,这一个足球是用雪来做的,不一会儿工夫,就被同学踢碎了,没有了。我想再做一个,可是,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只得回到了教室里面去了。来到教室里,我觉得手冷得很,可是,一想到玩雪的高兴劲,我就又在盼望早一点下课好去玩雪了。

还有:相传人间下雪是由天上三个神仙掌管着,即周琼姬掌管着芙蓉城,董双成掌管着贮雪玻璃瓶,玻璃瓶
内盛着数片雪,每当彤云密布时,姑射真人用黄金筋敲出一片雪来,人间就开始下雪了。造物主把雪花赐
予了冬天,使冬天于苍凉之中有了生气,沉寂之中增添了乐趣。农民们更是喜欢下雪,一旦见到白雪漫天
飞舞,地上堆着厚绒绒的积雪时,就预感到了来年的丰收喜悦。“瑞雪兆丰年”,实际上就是人们发自内
心对雪的赞词。
“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层对越冬作物的防冻保暖作用。新降到地面的积雪疏松多孔,其中能够含有
40%-50%的空气。因为空气不易传热,这样,大地就像盖上了一条又大又软的棉被。这“棉被”可以防
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气的侵入。测量表明,地面积雪厚度为20厘米时,积雪的表
面温度比雪下地表温度要低15℃之多。当积雪厚度达30厘米时,即便气温降低到零下30摄氏度时,小麦也
不会遭受冻害。
“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的增墒肥田作用。地面积雪在来年春季大地回暖时,缓慢融化。融化了的雪
水流失少,大部分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种大有好处。融化后的
雪水,能够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氮化物。据测量,一升雨水含氮化物1.5克,而一升雪水中含氮化物可达7.
5克之多,显然雪水会增加土壤的肥力。此外,由于在雪被覆盖下,土壤冻结深度较浅,树叶、草根等能够
继续腐烂变成肥料。
“瑞雪兆丰年”在于雪的杀虫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雪,洗也,洗除痒疠虫蝗也。腊
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冬天的积雪能够冻死蝗虫、螟虫等越冬害虫的虫卵。雪下得越早,杀虫
力就越强。
“瑞雪兆丰年”还在于雪水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用(雪)水浸五
谷,则耐旱不生虫。”例如,稻种经过雪水浸后,催出的稻苗根芽粗壮,插于大田,分蘖也多,比起用井
水浸种,增产达20%左右。用雪水浸泡黄瓜种子,发芽率比普通水浸泡的要高40%。在黄瓜生长期用雪水
浇灌,产量可增加21%。棉花种子用雪水浸泡可增产1成至2成。新疆沙漠和西藏高原有些地方种植的瓜果
蔬菜,之所以长得肥大壮硕,是和那里灌溉之水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融雪有一定关系的。试验还表明,三
个月内的小猪,饮用雪水比饮用普通水,体重可增加2/3。用雪水喂母鸡,比饮普通水的母鸡,其产蛋量
也有明显增加。
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一,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
空气,有防冻保暖作用。其二,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种带放射性的物质
,对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显然有利于促进生物生长发育。其三,
雪水的理化性质与一般水也不一样。雪水由于经过冰冻,排除了其中气体,导电性质和密度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质而言,和生物细胞内的水的性质非常接近,因此,表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
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来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进入生物体后,能刺激酶的活性,促进新陈
代谢。其四,雪水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说是一种肥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雪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肥沃着土地,养育着庄稼,为
人类造福的。
第2个回答  2007-02-12
第一个问题: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补充:
1.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雪。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大雪满弓刀

7.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0.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11.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12.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16.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17.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8.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2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雪,洁白无瑕,粉妆玉琢,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咏唱的对象。在《诗经》中就有关于不少对雪花的描写:“上天同云,雨雪雾雾”,“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特别是《小雅、采薇》的末章几句,是几千年来传诵的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雪花满天飘落,素雅柔媚,景象万千,引起多少诗人遐想,唐代诗人岑参《白雪赠送武判官归京》诗以梨花喻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陆游在《夜大雪歌》中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元代乔吉的《咏雪》散曲连用四个俗喻,咏雪为“灰泥子”(石灰)、“面儿”、“盐儿”、“粉儿”,可谓俗中寓巧。
雪花飘落景象万千,但使人赞美的还是雪花本身的艺术。雪花其所以被称为雪花是因为它有花的千姿百态,假如我们把雪花放在放大镜底下,就会看到每一朵雪花都是一幅独特而精美的图案花纹。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爱好者,收集各种各样的雪花,发现有六千种彼此都不一样的雪花,甚至有人以毕生精力拍摄各种雪花照片,直到死前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大自然落到手中一部分雪花而已。
尽管雪花的形态千姿百态,奇妙各异,却都离不开它的基本形状--六角形。我国早在二千年前西汉时期韩婴诗作《韩诗外传》一书中就说过,“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南北朝诗人庚信在诗中还咏道:“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在当时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是很不简单的,欧洲直到公元1611年才由德国刻卜勒在他即兴之作《六面形雪》一文中,记述雪晶是六角形,比我国晚一千多年。
唐宋也有咏六出雪花诗,如唐代武将高骈《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韩琦《咏雪诗》:“六花耒应腊,望雪一开颜”。为什么雪花是六角形呢?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有一段解释:“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这当然不能算什么道理。宋代朱熹在他《语类》中解释道:“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缵开,成棱瓣也。又六者阴数,太阴元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这种解释也没有说出什么科学道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雪花是六出呢?大家知道,雪花是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它在冰晶的基础上由水气凝华长大而成的。而冰晶是一种晶体,其分子排列规则,具有六角形的结构,所以形成的雪的结晶也呈六角形。
雪花有多大多重呢?李白《北风行》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自然是文学的艺术夸张。据科学测定,现在测的最大雪花直径是二十厘米,有人计箕过,一立方米的雪,就含有数十亿颗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天平上才能称出雪花的重量。一般雪花3,000个到10,000个才有一克重。由于雪花密度小,重量轻,受空气阻力大,因此降低时常轻飘飞午,碰到其他雪花时,还常常附在一起,成为直径达几厘米的鹅毛大雪。
由于凝雪时放出热量,溶雪时吸收热量,因此溶雪时比下雪时更冷。李益《从军北
征》:“天山雪后海风寒”就写出这种情景。这和民间流传的谚语“霜前冷,雪后寒”是一致的。
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写出雪中环境的幽寂,同时也映证了“麻雀屯食要落雪”这句谚语。严冬雪飘,对于鸟雀是一场灾难,每每大雪到来之前便开始屯食,待到大雪寒江,自然是“千山鸟飞绝”了。
不同地区降雪时间有早有迟,积雪时间有长有短。北方和西部地区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甚至第二年五月仍然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而中原地区却是“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而南岭以南终年无雪。
人们喜欢雪,更主要的是它能为人们造福,陆游《立春》和《初春》诗中有“年丰腊雪经三百,地暖春郊己遍青。”“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诗句,“瑞雪兆丰年”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谚,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
今天,天空中从早到晚一直在下着大雪。

第三个: 第一节下课后,我看到许多人在抓起一把雪放在手上玩雪。我看到这一些雪在他们的手上慢慢地在受到手上的热气而融化,他们趁这一个时候,把雪捏成一团,变成雪球扔着玩了起来。我看到他们玩得是那样的高兴,于是,我也跟着玩了起来。我不扔到别的同学的身上,因为我想到扔到身上雪散开后会飞到人的脖子里面去的,这样会使人不好受的,于是,我只是把雪球扔到地上,让它在地面上散开,飞溅到其他同学的脚上。

这时,孙涛被沈臻杰的雪球扔中了头部,雪花四散飞溅,弄得孙涛的耳朵里面都是雪,雪化成了水,耳朵因此红得出奇,非常难受。于是,孙涛火了,和沈臻杰大打了起来。还有一些人也是因为这一种事情而在吵架。我想这样不好,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二节下课后,我们去食堂放饭盒。我走到二楼的时候,发现走廊上面也有许多雪。有的人走在雪上不注意还滑了一跤。我想,这好象是在溜冰场上,为什么不抓住这一个大好机会来滑一次冰呢?于是,我便在雪上面滑了过去。这样做,我比他们走路的快了许多,还玩到了滑冰,真是一举两得。回来的时候,我用同样的方法滑着回教室。有的同学看到我滑得是那么顺利,纷纷向我学了起来。

回到教室前面,我用雪做了一个雪球,叫几个同学来当足球踢。可是,这一个足球是用雪来做的,不一会儿工夫,就被同学踢碎了,没有了。我想再做一个,可是,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只得回到了教室里面去了。来到教室里,我觉得手冷得很,可是,一想到玩雪的高兴劲,我就又在盼望早一点下课好去玩雪了。

还有:相传人间下雪是由天上三个神仙掌管着,即周琼姬掌管着芙蓉城,董双成掌管着贮雪玻璃瓶,玻璃瓶
内盛着数片雪,每当彤云密布时,姑射真人用黄金筋敲出一片雪来,人间就开始下雪了。造物主把雪花赐
予了冬天,使冬天于苍凉之中有了生气,沉寂之中增添了乐趣。农民们更是喜欢下雪,一旦见到白雪漫天
飞舞,地上堆着厚绒绒的积雪时,就预感到了来年的丰收喜悦。“瑞雪兆丰年”,实际上就是人们发自内
心对雪的赞词。
“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层对越冬作物的防冻保暖作用。新降到地面的积雪疏松多孔,其中能够含有
40%-50%的空气。因为空气不易传热,这样,大地就像盖上了一条又大又软的棉被。这“棉被”可以防
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气的侵入。测量表明,地面积雪厚度为20厘米时,积雪的表
面温度比雪下地表温度要低15℃之多。当积雪厚度达30厘米时,即便气温降低到零下30摄氏度时,小麦也
不会遭受冻害。
“瑞雪兆丰年”在于积雪的增墒肥田作用。地面积雪在来年春季大地回暖时,缓慢融化。融化了的雪
水流失少,大部分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种大有好处。融化后的
雪水,能够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氮化物。据测量,一升雨水含氮化物1.5克,而一升雪水中含氮化物可达7.
5克之多,显然雪水会增加土壤的肥力。此外,由于在雪被覆盖下,土壤冻结深度较浅,树叶、草根等能够
继续腐烂变成肥料。
“瑞雪兆丰年”在于雪的杀虫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雪,洗也,洗除痒疠虫蝗也。腊
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冬天的积雪能够冻死蝗虫、螟虫等越冬害虫的虫卵。雪下得越早,杀虫
力就越强。
“瑞雪兆丰年”还在于雪水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用(雪)水浸五
谷,则耐旱不生虫。”例如,稻种经过雪水浸后,催出的稻苗根芽粗壮,插于大田,分蘖也多,比起用井
水浸种,增产达20%左右。用雪水浸泡黄瓜种子,发芽率比普通水浸泡的要高40%。在黄瓜生长期用雪水
浇灌,产量可增加21%。棉花种子用雪水浸泡可增产1成至2成。新疆沙漠和西藏高原有些地方种植的瓜果
蔬菜,之所以长得肥大壮硕,是和那里灌溉之水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融雪有一定关系的。试验还表明,三
个月内的小猪,饮用雪水比饮用普通水,体重可增加2/3。用雪水喂母鸡,比饮普通水的母鸡,其产蛋量
也有明显增加。
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一,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
空气,有防冻保暖作用。其二,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种带放射性的物质
,对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显然有利于促进生物生长发育。其三,
雪水的理化性质与一般水也不一样。雪水由于经过冰冻,排除了其中气体,导电性质和密度发生了变化。
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质而言,和生物细胞内的水的性质非常接近,因此,表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
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来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进入生物体后,能刺激酶的活性,促进新陈
代谢。其四,雪水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说是一种肥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雪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肥沃着土地,养育着庄稼,为
人类造福的。
第3个回答  2007-02-06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据教参和《十万个为什么·气象》卷中的解释,大意都是:下雪水结冰,要放热;而融雪冰熔为水,要吸热。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错,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第4个回答  2007-02-04
1.小学水平按实在不想说 建议你去看小学作文书
2.6菱形 下雪是放热 化雪是吸收热量 所以会冷
3记得小学寒假作业上有首诗是反映农民艰苦生活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巨搞笑的一首诗:
大雪纷飞落地,<秀才>
正是皇家锐气.<官员>
再下三年何妨,<地主>
放你妈的狗屁.<农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