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镇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4

2011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3亿元,较2006年增加7.1亿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较2006年增加4.7亿元,年均增长31%;工业总产值5.9亿元,较2006年增加4.7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较2006年增加1亿元,年均增长24%;农业总产值4.5亿元,较2006年增加2.1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1314.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较2006年增加926.5万元,年均增长39.1%。2011年居民存款余额4.9亿元,贷款余额3.5亿元。
白茆镇坚持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扩蔬压棉、发展畜禽、做强水产业,适度发展林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0元,较2006年增长5848元,年均增长12%;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镇棉花总产量0.5万吨,蔬菜总产量6万吨,肉蛋奶总产量0.1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12万吨,棉花、蔬菜产量居全县第一;连续五年开展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进农业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荣获全县棉花、油菜高产创建活动一等奖。农业部棉花万亩示范片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棉花水浮育苗和棉花控失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全镇作物间作套种面积超过5万亩,推行一年三熟、四熟栽培模式,复种指数达到2.58;生态林业综合开发达2万亩以上;规模养殖发展迅猛,扶持壮大了复兴禽业等一批规模化养殖企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镇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达34家,居全县首位。芦玉、露仙两个合作社被评为全县农业专业示范合作社。
招商引资连年获得新突破,荣鑫矿业、宏徽食品、易兴邦净菜加工、光明粮油日产400吨菜籽深加工、年产6000台套机械配重结构件和10万吨配重材料、中石化水上加油站、海螺集团水上加油站、仕月尔服饰等多个项目相继落户,解决就业300多人,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大群众增加收入的途径越来越多,劳务经济、资源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五年翻了一番以上。民生投入大幅增加,累计投入1878.6万元,集中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普遍关心的入学、就医、养老、出行等问题逐步解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参保率超过97%。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提高了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全镇累计发放低保五保生活补助资金1500多万元,发放各类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资金893万元。新建了中心敬老院和跃进敬老院,新增敬老院面积2800平方米、床位185张,至2011年底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0%。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全部免除了中小学生学杂费和教材费,资助贫困寄宿生和家庭特别困难学生40多万元;平稳撤并了红旗初中,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校安工程深入推进,六洲中学、白茆中心学校(本部)、六洲初中等学校新建、扩建了教学楼。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五号、黑沙洲等三批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连年受到了县政府表彰。高度重视抗灾工作,有效应对07年猪蓝耳病,08年雪灾、“9·27”崩岸,09年涝灾、冰冻雪灾和10年旱涝灾害、“9·2”崩岸,2011年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顺利完成撤乡并镇、撤村并村、农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乡镇综合改革、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农技服务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积极探索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以钱养事”等农村工作新机制;土地管理规范有序,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2.3%,扎实推进地藉管理,初步完成“三权”登记发证工作,2011年农村宅基地发证20160户,占总户数96%; 2010年底2011年初,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万多平方米,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违规建设;积极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和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90亩,完成土地复垦900亩。圆满地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法制教育,“五五”期间依法治镇和法制建设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科技、党史、地方志、民族宗教、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