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对后世又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篆书技法对其它书体的影响

学习书法从篆书开始,不仅是符合文字的发展,也是基本功最好的一个训练方法。

有人认为篆书用笔方法单一,纯粹以中锋圆笔,转折处亦取圆势,即使这样简单的用笔和方法我们在平时都难以做好,因此这样的“童子功”还需要练就的。学习篆书主要是训练线条的书写性和结构,其次是对用笔、用锋、用墨的一个很好的锤炼。篆书的结体多以均称来取势,一个篆字里面将他的左右均称把握好是不容易的,我们在书写时往往将字型写偏,非本专业的人士也会站出来说:这个在写歪了!篆书的结体很严谨,所以在把结字的问题解决了,下一个目标就是线条的训练,这是书法的核心,我们写字也是在写线,因为线条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陈振濂老师认为是:“线条艺术之美。”苏轼在他的《论书》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等等。宗白华先生也把书法中的每一个字都看作一个生命单位。他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中国书法写字时是用笔画“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又说: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如此,就把书法表现生命更加具体化了,加强了人们认识的直感性。宗白华先生在他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里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由此可以知道:书法的点画及线条具有表现力,表现诸多方面,枯笔、胀墨、淡墨、游丝,以及墨色变化,都能表现的出来,也因此中国书画艺术无比伟大与神奇。篆书的笔法虽然单一,这是作为一个基础和基本的扎实训练不可离弃的,有了这个扎实的功夫,才能任意去表现刚才所言的浓、淡、枯、湿,能自如掌握笔毫与控笔,才能任意去表现提、按、顿、挫,才能把墨色与所有的点画用笔表现的更加生动精到。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弹性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是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这是对书写状态时力量感的一种描述,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提按、使转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节奏感不仅是写每一个字带有节奏,整幅作品中也通过字的收放、大小来调节整副作品,使得作品不平庸。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这样的点画线条才能厚重、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古人云:万毫齐力,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使笔锋调整为中锋用笔,唯有中锋行笔才有立体感。

4、弹性感

这是在前三条之后的基础之上产生,无论篆、隶、楷、行、草的线条都要做到扎实、厚重,笔锋扎进去还要拔的出来,线质扎实了还要有弹性、有韧性,即使是枯笔也能润,飘逸也要有弹性,这样的审美感也符合今天这个时代人的审美需求。生动的线质能打动每一个书写者。

学习篆书时要求做到以上几点,且是必须要做好。那么接下来的隶书训练与学习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学习隶书离不开篆书的一些笔法,所以我们说篆隶结合,在隶书的用笔里面离不开篆书的用笔,像隶书的起笔与转折都还保留着篆书的笔法。一直到唐代的颜真卿《颜勤礼碑》还有篆书的笔法在里面,比如“明”、“张”等字,

不仅是结字还保留着篆书的痕迹,其用笔也是典型的篆书笔法;且笔画的力量感极强,尤其是在转折处足以体察到。在掌握篆隶的笔法之后我们集中时间训练一个阶段,之后再来写写楷书,这时候有了一定的基础,首先线质的问题能解决了,楷书的结构非常严谨,所以这个阶段我们要抓住楷书的结体,注意空间关系与收放关系。之后我们在来到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苏、黄、米、蔡,一直到王铎,他们的行草书是飘逸,而不是线条“飘”在纸上,如果把大王的字还有苏、黄等诸家的行书放大之后仔细看,他们的线条大多数是圆的,劲挺、圆润。行草书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飘逸流畅,草书的龙飞凤舞,以及难以辨认的草书符号,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来临摹与创作的;行草书的书写必须有一个过程和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它不仅是线条质量和结构的准确,还有书写速度的要求,相对于篆隶书和楷书,行草书要稍微加快些速度,我们在书写时,笔与纸之间的接触,以及笔道即(线条)扎进去的感觉,都是源于篆书的方法和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如果我们不认真观察体会线质的书写性,只是画一个外形像其书法没有技法可言。

当然这样的拙见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们还在上学,还能静下来练功,每天的日课不能白白的训练。这是我在日课中临摹与创作时的总结,也是学习书法以来的体会。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路子,也有些偏离与绕远,这些都是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历史、就是文化。

当然不要误会,并不是说学习好篆书其它书体都能写好了,只是有了这个扎实的基本功,在学习其它书体的时候容易驾驭掌握线条的质量和美感。

任何一门艺术学科,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三个字:基本功。书法学科也是这样的,篆书可以作为书法学科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5

影响有两种:

    汉字发展本身:篆字对汉字发展的意义是:从单纯的象形文字演变为线条化、规范化的方块字,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书法:篆书在书法创作中的意义在于传达一种原始而神秘的美,启迪人们思索一些非常本源的问题。其价值具有实用和艺术两类。实用性价值体现为用在一些需要表现古典风格、高雅格调、阳春白雪的场合的牌匾、题名等;艺术性体现为以篆书为形式的书法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