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国学肤浅,蒙曼学识不俗,二人本质差别在何处?听老梁怎么说 ?

如题所述

于丹与蒙曼都是《百家讲坛》“一姐”,前者被捧的无以复加,巅峰时期被“黄袍加身”获封“文化圣母”桂冠,后者纵然学识不俗,然则不温不火。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往往力挺蒙曼,对于丹则是多有不敬之词。二人的本质差别在何处?对此,小编窃以为老梁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听老梁怎么说。



于丹在后台化妆

于丹在小编的心目中,曾几何时是一个相当有纪念意义的文化符号。2006年,小编还是个小孩儿,对于《论语》没有什么概念,正是于丹给了小编最开始的国学启蒙。尤记得当年的黄金周,连续七天都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听的是如痴如醉。想必一大批像小编这样的九零后,都有这样的体验。于丹确实是在文化传播上,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以至于,街头小巷,男女老少都能说几句子曰。一时间,大有“文艺复兴”的趋势。



于丹演讲

而后引发了“国学热”,于丹也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于丹在没有上《百家讲坛》之前,做的就是文化策划之类的工作,亦学亦商的人物。换言之,于丹很擅长把市场经济下文化需求的脉。所以,于丹将《论语》讲解的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在短时期内,于丹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此去经年,于丹在北大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于丹参加活动照特写

由此,一代“文化圣母”黯然褪去。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于丹那种浅显易懂的讲解不再满足,进而于丹的国学就显得有点肤浅。于丹国学肤浅的说法,在网上也是引起不少争议。小编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于丹早年在参加活动时,误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低级错误的说成王安石主持的。这个低级错误,发生在一个学者教授身上,实在是让人费解。



蒙曼参加相关活动

与其同期走红的蒙曼,在当年上《百家讲坛》的时候仅仅32岁。这在《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队伍中属于非常年轻的,可谓是年轻有为。蒙曼的唐史系列,讲的是动人心弦,既有趣味性又能涨知识。蒙曼学识不俗,说话不慌不忙,阴柔处有大天地。蒙曼对于唐史之中的人性,分析的还是非常到位的。这点你是不服气不行,蒙曼的这种在学术上的淡定从容,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作为支撑。



蒙曼生活照

时至今日,提到于丹必然绕不开蒙曼。说起于丹,不能说“群情激奋”,最起码心里都会觉得不舒服。然而,提起蒙曼,画风大变。此番为何?于丹与蒙曼本质上差别在何处?在此小编援引老梁的说法,还是很有说服性的,看老梁怎么说。老梁指出于丹“跌落”神坛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迎合市场,说着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也就是传说中的“心灵鸡汤”。蒙曼则不然,潜心研究学术,对于市场总是抱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老梁

可以说,于丹现象的褪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下人们对于文化传播的浮躁性需求,大大降低。进而,人们需要有深度的国学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援引老梁的说法,蒙曼就乘势而起。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传播,虽说可以允许一定的市场化,但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东西,一股脑的市场化。蒙曼现象代替于丹现象,这是一种良好的趋势,说明大家对于文化需求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于丹接受采访

于丹国学肤浅,蒙曼学识不俗,这样清晰可见的特点,国人还是有最起码的理智。二人本质差别在何处?听老梁怎么说之后,想必大家有一定的认识。不可否认,于丹在文化传播上有过贡献,但是对于学术的态度严谨程度,平心而论,与蒙曼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文化需要抱以理智,也应顺势而为。何为“势”?即大众对于国学文化的精细化需求。所以说,无论是于丹也好,还是蒙曼也罢,二人道阻且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3
于丹只是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进行国学宣讲。而蒙曼是真正的国学之才,她是为了推广国学而进行学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