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施之为”注释究竟何意

如题所述

意思是:我们还报什么恩呢。

何施之为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中的“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意思是: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

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

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

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崤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7

“何施之为”是一种固定句式,古人常用。为乃助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故宾语前置,构成“何……为”句式。意思是做什么,为什么。“何施之为”就当译为“为什么要报答它(指秦国)呢?”

“何施之为”出自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左传》中的《秦晋崤之战》,原文选段: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释义: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还有已死的国君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

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扩展资料: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左传》。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

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

这篇文章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晋崤之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7
何施之为”注释究竟何意新疆/乔正明《之战》里有这么一个注释:[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这个注释对“何施之为”的说法实在令人不可理解。“为,表示疑问语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27

(秦)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节选自《左传》

    说法1(做题目的标准答案)

    一、句子结构:何(疑问代词)+施(动词,作谓语)+之(代词,作宾语)+为(语气助词)?

    (何施之为:为什么要报答秦国呢?)

    这句话的否定含义是“不需要报答秦国”,对应前文中的“未报秦施而伐其师”(还没有报答秦国而攻打它的军队)。

    (固定形式的反问句)

    二、注释:1、何……为,固定反问句式,意为“为什么要……呢?”或“怎么……呢?”或“要……(做、干)什么呢?”等等。

    2、为:语气助词,“呢”,表示反问语气。

    3、施:动词,报答

    4、之:代词,指秦国

    三、译文:秦国不哀悼我们的丧事而讨伐我们的同姓,秦国这么无礼,为什么要报答秦国呢?(要报答秦国做什么呢?)

    四、“何+(动词+之)+为”的句式举例: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辞行呢?)——《史记·项羽本纪》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天要灭亡我,我渡河做什么呢?)——《史记·项羽本纪》

    (3)“何恐朱儒为?”(恐吓这些矮子做什么呢?)——《汉书·东方朔传》

    (4)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张汤的母亲说:“汤作为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语诬蠛而死,怎么能厚葬呢?”)——《汉书·张汤传》

    (5)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么治理国事呢?)——《国语·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说法2

    一、句子结构:何施(疑问代词+名词,作宾语)+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为(动词,作谓语)?

    即:为(动词,作谓语)+何施(疑问代词+名词,作宾语)?

    (何施之为:算什么恩惠?)这句话的否定含义是“不是恩惠”,对应前文中的“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秦国不哀悼我们的丧事而讨伐我们的同姓,秦国这么无礼)

    (宾语前置的固定反问句)

    二、注释:1、“何”:代词,什么

    2、“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1版和第2版,“之”字的解释中,都没有摘录“宾语前置的标志”的释义,因为该词典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3、“施”:名词,恩惠

    4、“为”:动词,算作;算是

    “何施之为?”即“为何施?”

    三、译文:秦国这么无礼,算什么恩惠?

    四、“何+名词+之+为?”的句式举例:

    (1)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为何国?)(国家不去竞争也会遭到欺凌,算什么国家?)——《左传·昭公十三年》

    (2)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为何臣?)(现在这两个人,国君活着的时候就由他去放纵作恶,死了以后又增加他的奢侈,这是把国君推入邪恶里去,算什么臣子?)——《左传·成公二年》

    (3)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其为何善?)(如果有邪恶的本质,教诲将不能进入他的内心,他能做什么善事?)——《国语·晋语四》

    (4)何福之为?——《左传·成公二年》

    (5)何政令之为?——《国语·周语一》

    (6)何美之为?——《国语·楚语上》

    (7)何恶之能为?——《左传·襄公十二年》(能:助动词)

    (8)何良之为?——《国语·晋语九》

    (9)何卫之为?——《左传·昭公元年》

    (10)何免之为?——《左传·昭公十三年》

    (以上都是)何A之为?(A为名词,做宾语成分)

    (X)何A之D?(何陋之有?)

    (Y)何A之X+D?(其何土之能得?)(何蜀之敢望?)(能、敢:助动词)

    (粗鄙之语)何屌之有?

    产生两种说法的原因

    在于“何之为”的“施”动词(报答),还是名词(恩惠)

    结论:瞎扯淡,讲得通都可以;中学考试用第一种说法,因为是高中教科书上规定的,没有为什么

    结语:先轸曰:何卵之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