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珠澳大桥的建造面临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的通航限制,需要确保30万吨级游轮的通航空间。然而,大屿山机场对附近区域的航空限高为120米,限制了桥塔和桥面的高度。为满足通航需求同时避免机场限高,工程师们决定在伶仃洋中建设人工岛,并采用海底隧道作为解决方案。海底隧道不仅解决了高度限制问题,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确保了航运的连续性,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为连接繁忙航道的一种高效选择。
2、在确定人工岛的位置后,面临伶仃洋海域的弱洋流特性和泥沙流动问题。人工岛若过大,可能会阻挡泥沙流入大海,导致水阻率超过10%,从而引起泥沙沉积,最终形成陆地。为避免这一后果,工程师们决定采用沉管法而非盾构法来建设隧道,这降低了人工岛的长度,并成功规避了水阻率红线。
3、在人工岛建设地点下方存在15至20米厚的淤泥层,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不适用。工程师们避免了清理全部淤泥或使用排水固化方法,这些做法既不切实际又会造成环境污染。他们采用圆形钢桶围绕人工岛以稳定地基,这种创新方法解决了淤泥层问题,并确保了地基的稳定性。
4、制造人工岛基础所需的巨型钢桶面临极端尺寸和精度要求。工程师们通过将钢桶分成72个模块进行组装,并使用内部钢结构支架来控制组装过程中的误差,最终满足了3厘米以内的精度要求,这一创新解决方案克服了制造挑战。
5、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组成,沉管的浮运和沉放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工程师们考虑了包括拖拽力、水流、潮汐、海水密度在内的多种因素,并采取了预防措施以避免沉管沉降和稳定性问题。通过精细的规划和执行,工程师们成功地将沉管安装误差控制在7厘米以内,确保了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