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如题所述

刘备这个人除去会演戏外,无论政治谋略,还是行军打仗,水平一般般。有句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此话并非凭空而来。这也证明了刘备入戏快丶火候掌握得好,所以不留痕迹,跟真的一样。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两出戏是‘’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这两出戏都是演给诸葛亮看的。

一、三顾茅庐

当时,诸葛亮27岁。27岁现在来说不算大,可别忘了那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这个岁数正是打理事业黄金年龄。那个时期,象他一样怀揣抱负的人不少,相比之下,诸葛亮更孤傲,更清高。常自比管仲乐毅。论真本事,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丶郭嘉等人皆不在他之下。诸葛亮深居隆中,整天干的事就是研究形式纵论天下指点江山,几大割据谁较适合自己,应当是做过了一番对比。当刘备专程相请时,诸葛亮暗中是窃喜的,到了这个岁数,再不出山,就好比现在大姑娘,错过了机会,就不好嫁人了。尽管着急,架子还是要端着。就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出色表演,诸葛亮才掏心掏肺跟他纵论天下,进行了隆中对,两人非常投缘,一见如故,所以刘备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才有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蜀国

二、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说给诸葛亮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说刘备别的本士没有,这个能耐大着呢,按理这么重大的事,应当就他和诸葛亮在场,可是还有一个李严。就这句话,诸葛亮已是战战兢兢,冷汗直冒。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刘备说这句话不仅仅是试探诸葛亮,而是给诸葛亮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


为什么是给诸葛亮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

因为刘备满足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尊严。就刘备手下人而言,其才智皆在他之下,因此,诸葛亮一出山,就进入了刘备的核心团队,虽然只是一个军师,却掌握很大的权力,而且一直得到刘备的倚重。所以这也就是诸葛亮当初看好刘备,而没有选择投靠曹操的原因。

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诸葛亮身上有浓重的儒家思想印迹,自然明白知遇之恩的分量有多重。做为臣子,他所要做到的就是忠信。尽心事主日忠,死不食言为信。

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诸葛亮身上有浓重的儒家思想印记,自然明白知遇之恩的分量有多重。作为臣子,他所要做到的就是忠信。尽心事主日忠,死不食言为信。

要说刘备担心死后,诸葛亮夺权不能说没有一点忧虑。尽管君臣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这是人的本能反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位80多岁的靠墙根的老头,当他对面走过年青俊俏的妙龄美女时,眼晴不免倏然一亮。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刘备并不担心诸葛亮真的会反,而是通过让他自取江山,感恩于己;其实等于是在激励他,让他更好地为政权效忠。

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从流传千古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就能找到为什么?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刘备临终所言,让诸葛亮自取蜀汉江山就是演给诸葛亮看的好戏,由于演得不露痕迹,这就让本来忠贞不二的诸葛亮更加谨慎、更加勤勉地为后主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蜀汉的未来是悲观的,他认为刘禅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蜀汉想要继续存在下去,只有诸葛亮才能拯救蜀汉,所以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堪大任,先生就可以取而代之。
第2个回答  2020-12-25
刘备临死之前之所以说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因为他对诸葛亮不放心,而且对自己的儿子刘禅治国能力忧虑。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在当时刘备是想试探一下诸葛亮有没有这方面的心思。所以说才这样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