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有啥好的,为何可以卖那么高的价格?(贵州茅台为何这么贵)

如题所述


茅台酒有啥好的,为什么可以卖那么贵的价格?简单回答几点:
1.飞天茅台酒是最便宜的茅台酒。如果只看53度、500毫升的茅台酒,低度、小容量、系列酒不看,其实大家通常说的飞天茅台酒,已经是最便宜的茅台酒了。其他小批量勾兑、珍品、陈酿、特制陈酿、年份酒酒质的茅台酒售价更高。
2.贵在稀缺。贵州茅台酒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市以来,花了五十余年年产量才突破1万吨,胎生就稀缺。虽然现在的年产量达到了世纪初的五倍左右,国强民富,需求也上去了。
3.贵在匠心。一瓶茅台酒,从生产、贮存到出厂需要五年时间,而且坚持只用贵州当地的糯高粱,严格把关各生产流程,即便茅台酒如今年产量数万吨,整体品控做得十分好。
4.贵在品牌。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塔尖上的那个圈子认茅台,社会认茅台。不论是品饮还是社交、收藏,是门票,有流通。
原因有三:一.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现产量虽已达到5万吨,但离需求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二.据说茅台含有1000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身体健康很有帮助,并还有药用和保健作用。三.有抗癌作用,还可杀死幽旋螺门杆菌。喝茅台这些好处是前茅台董事长季克良同志提出来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阐述了喝茅台的重要性,这也是导致了茅台酒一瓶难求和价格飞涨的主要原因!最后用雨果的一句话作结束语:上帝造水,人类造酒。
其实每一种酒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茅台酒也是这样,五粮液剑南春等也莫过如此。
茅台酒之所以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都是虚荣,投机,腐败,盲目跟风导致的。现在茅台酒及其股票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资本大鳄,经销商,大黄牛手里。这些人现在只能够击鼓传花,自欺欺人了。如果一旦散户接盘,肯定会哗啦啦一泻千里的。
今天的茅台很难去用市场角度去分析它,这个不需要融资,未来也不需要扩张的企业,却拥有着1.8万亿的市值,超过整个贵州省一年的GDP,也就是说贵州茅台“富可敌省”,甚至网上开玩笑说,茅台已经是继上海和北京之后第三大城市。然而这个走不出国门的巨无霸是如何成长为今天这样子的呢?本篇将详细介绍,茅台如何成为酒桌奢侈品的象征,如何成为“国酒”文化符号的。
茅台霸主地位是如何炼成的?
上个世纪30年代,茅台与老一辈革命家产生了“战斗友谊”,尤其是1935年,四渡赤水的时候,战士们用72°的茅台消毒,替代酒精使用,成为最早的历史渊源。后来茅台用于招待外宾,也为其品牌增色不少。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再利用这些外汇购买国外的机械设备,在这一时期,茅台酒也成为仅有的几个能够出口的商品,建国初期,一吨茅台能换取40吨钢材,甚至还创建了专供出口的品牌-飞天茅台,期望获得更多的外汇。
茅台虽然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在国内,远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今天众多白酒企业都不再争夺冠军,而是在争谁是季军。无论泸州老窖还是山西汾酒,过去白酒的销量冠军,不再把茅台当做敌人,五粮液似乎才是它们追赶的目标。
40年前,完全不是这种情形,似乎有群雄称霸的势头。1988年,我们国家放开了白酒价格管制,因此众多酒企开始分化为两条路线,一条走平民路线,另一条走高端路线。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选择了低价走量的路线,而茅台、五粮液则选择了高端路线。
1994年,汾酒率先在上交所上市,此时汾酒销售额是茅台的6倍,五粮液的4倍,其销售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可是这种低价走量的模式,也拉低了汾酒的品牌调性,因此汾酒也失去了争夺高端白酒的机会。
即使汾酒失去了机会,也没有轮到茅台坐庄。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银根收紧,茅台背负1500万的外债,一度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的边缘。而此时的五粮液,却因为获得工商银行的贷款,坚决不降价,坚定了市场的信心,也一举稳坐霸主之位。
茅台一直到2001年上市,才缓解资金压力,此后茅台不断提高飞天茅台的出厂价格,到了2008年售价438元,超过五粮液的418元,从此之后,茅台守住了中国最贵白酒的地位。
此时的五粮液却在战略上迷失了自己,在平价还是高端路线上陷入了迷茫。为了扩张自己的销售额,孵化了很多子品牌,比如五粮春、五粮醇等,在最疯狂的时候,其子品牌数量高达上千种。这种平价代工的模式确实让五粮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无形当中却损害了五粮液的品牌形象。所以到了2004年,虽然五粮液的销售额是茅台的2倍,但是利润却远不及茅台。
五粮液除了自身战略的迷失,还有应对外来风险的不力。2013年,“八项规定”让整个白酒市场哀鸿遍野,五粮液于是采用降价保销量的模式,应对这场危机。而此时的茅台坚守自己的819元底价,死扛不降价,同时茅台还搞了一初“神操作”。只要代理商给茅台打款超过6000万元,就能顺利进入茅台经销商体系,我们现在看到的经销商几乎都是那个时候的“功臣”。所以你会发现茅台经销商有个奇葩的现象,很多都不是做白酒销售的,这源于2013年那场“誓师大会”。
2013年的这场战役一举奠定了茅台霸主地位,然而茅台这种产量“瓶颈”,也间接促进了茅台成为高端白酒。
1970年,茅台曾在100公里外的遵义新建了一个茅台分厂,当时把茅台酒厂全部的酿造设备,技师,还有原材料等一并运送到遵义,然而即使如此,还是造不出茅台那个味道。现在很多科学家从微生物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认为只有茅台镇周围才有这种特殊的微生物环境。为了保护这片区域的环境,茅台甚至都不考虑再扩大产能。
这也导致茅台未来产量锁死在5.6万吨,也就是1.2亿瓶,再多就没有了。这也是郑州市要求茅台敞开供应,没有什么卵用的一个原因,自身产量的稀缺性,也造就了它成为“奢侈品”的可能。
如何用“文化母体”借势
我们现在请客吃饭,一桌子饭菜的价值是无法评估的,你不看菜单甚至都不知道价格,但是如果有茅台的饭局,可能就是几千或者上万块钱的饭局,无形当中茅台成为酒桌的社交货币,也是整桌饭菜的点睛之笔。
在商业当中有个现象叫“文化母体”,我们一提到某个产品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这个品牌,比如过西方圣诞节就会想到可口可乐,圣诞老人穿着红色袍子喝可乐的形象已经深入每代人心中。而有茅台的酒桌,则成为高端酒局的代表。
文化母体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往复循环,不断重复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代人过年的时候都要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就成为我们过年的文化符号,它能够跨越时空、跨越代际,甚至能够跨越种族去传承。
茅台酒在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成名之后,一直打着“国酒茅台”的旗号,甚至成为民族身份的象征,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把国酒等同于茅台。除了上个世纪的红色基因,茅台也在不断重复着自己“国酒”的称号。
其实“国酒茅台”这个商标,茅台一直未注册下来。从茅台上市开始,就不断申请“国酒茅台”这个商标,甚至利用国家领导人招待来宾,来强化自己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不断看到“国酒茅台”的商标,最典型的就是《新闻联播》当中“国酒茅台,为您报时”的广告语,让茅台成为亿万百姓心目中国酒的象征。
然而“国酒”这个商标,不断让五粮液、汾酒、沱牌等企业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茅台的国酒是自封的,并没有这个特殊的荣誉。如果从销量上看,茅台酒远没有达到人人能喝到的程度,如何能成为“国酒”呢?
虽然各酒企在反对,但是自己却申请“国酒五粮液”、“国酒汾酒”、“国典凤香”等,监管机构认识到,这个文化母体不是企业打擦边球载体,于是对所有申请“国酒”的商标,都予以否决。其实“国酒茅台”这个商标正式停用在2019年,人们已经对这个文化母体已深入脑海,大街小巷见到“国酒茅台”的标识,已经习以为常。
同时市场也形成了共识,茅台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老大,已经成为全中国最好的白酒。所以我们现在研究茅台,不再把它当做企业来看待,而是把它当做奢侈品看待。
茅台如今能成为国内最高端白酒的象征,除了历史发展因素,还有对“国酒”品牌的塑造,让人们相信它就是国酒的象征。
这就涉及到多方面了,酒好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炒作赋予的金融投资属性,其他的还有品牌硬度引领的送礼、请客等市场需求。茅台作为行业龙头,资本更青睐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其实贵州茅台酒的价格贵,主要是贵州茅台酒的产量稀少。它的产量实在是太少,太稀缺。虽然,这十几年来,贵州茅台酒的产量也在不断扩大,从2003年前的不到1万吨,到2018年的5万吨。看上去产量已经翻了五六倍,但还是没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是茅台酒它会“消失”,不是没有出现在市场,而且被很多人囤积起来。
我是小橘子,一个爱酒好酒的茅酒大仙,如果各位酒友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别忘了挥一挥手指,点击关注呦,同小橘子一起把酒言欢。
因为茅台有很神秘的力量
说实话,我也喝了多年的酒了,飞天茅台并没大家认为是多么的好喝,感觉和国窖1573和郎酒的青花郎也差不多,也可以说都处在一个水平。茅台之所以长这么高,都是被炒作的,被很投机倒把的人囤积,造成市场稀缺,哄高价格,再出手从中获利。。一切根源都是为了钱。国家时候该出手了,严厉打击这些投机倒把,恶意哄高物价的人。
都是买来送礼用的
茅台酒昨天的股票1599,市场值上2万亿了,属实厉害,前途可观。
要说茅台酒有啥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请问哪一款白酒可以做到这样?1499的白酒卖到2100以上,以上就是原因。
昨天看了一个调查,喝茅台酒的基本都是百万收入以上人群,看来中国有钱人太多,我们这样的平民消费者看看热闹就好,反正喝不起,平时就喝点我们当地的散酒已经很不错了,与茅台酒一样的工艺、一样的原料,就是调味老酒没有茅台酒丰富,但是同属一个产区,一样的微生物环境,酒质自然也差不了,我感觉比很多酒友都要幸福了,至少可以喝到货真价实的酱香大曲坤沙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