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有两次大交汇,第一次始于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汇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和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

第二次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欧洲西方文化的交汇。

汉唐佛教文化交流:

1、汉朝后期,在社会政治上,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於「经学考据」、「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

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2、魏晋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3、南北朝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4、隋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廷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其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同时,也对佛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5、唐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扩展资料:

一、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著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确,南北各学派的思想学说特色更加明显,且因各有师承、专重的经典及独到的思想主张,於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二、译经事业

1、汉魏西晋时期──译经的初创时代

本期的译经师,多为西域高僧,译经费用多来自民间私人资助,规模则为一、二人对译,故所译经籍虽然不少,仍多为断简零品。此乃佛教处於早期传播阶段情形,尔後佛教流布渐广,则译经事业便有明显的开展。

2、东晋南北朝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

第二期译经的特色乃因国家的重视与护持,在庞大译经组织的优势下,高僧云集,共襄助译,故能发展到有系统译介大经大论的能力,使译经事业呈现高速发展之势。

3、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本期的译经特色,在於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译经事业在审慎严格及历时久远的经营下,成就了深得佛旨又浩瀚如海的汉文三藏圣典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2
在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汇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和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第二次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欧洲西方文化的交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