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宰相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它只是人们对辅助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统称。据史料记载,伊尹是商朝的宰相,周公是周朝的太宰。他们两人都是商朝和周朝时期最有名的掌权大臣。因此,在春秋时期以后,史书上习惯把那些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称为 "宰相"。在唐朝,没有宰相、丞相这样的官方称号。
当时,人们习惯于把在唐朝担任某些职务的官员称为宰相。如行省、掌书记、门下书士等行省史人射三省,如说是宰相,当然那是有点碍事的。唐太宗以后在省内的仆射中只有大臣加有下书门下书士或平章事的才能称为宰相,因为实际上唐朝省内的首席大臣应该是史官,然而在隋朝时期,尚书的权力太大,所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唐朝的官职分为九品,包括官、显官、觉官。简单地说,官是实际的官职,手中有行政权力,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世忠等。勋官是用来表彰有功之人的后代的,如诸葛亮、诸葛亮、开府仪同三司;爵官是根据身份授予的,如亲王、郡王、州郡公等。在唐朝,官职、等级、爵位、荣誉都非常复杂,而在清朝,这些都相对简单。官职主要有九品和十八品之分。在唐朝,四品以下有三十个等级。这里只说一二品的官职,四品以下就不多说了。
一品官分三司三公,即太史、太傅、太保、太尉、司空、司徒。但从一品到三司的皇子,这上面的官职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虚衔,没有实权,也不常设。一品是在合适的时间授予合适的人,一旦人死了就不能再换,所以没有实际意义,只能让人觉得很荣耀。
相应的等级是亲王或郡王。正尔品在武则天之前的官职,只有尚书令。然而,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前曾担任过大臣,所以没有人敢于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唐朝的尚书令一直是一种装饰。似乎只有郭子仪被授予这个职位,但他不敢接受,所以这个职位也是名义上的。也正因为如此,尚书令左官约仆射成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职由两品。尚书省是唐朝的最高行政机关,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